第1章 凡爾賽條約(1 / 2)

我的構思關於這篇描述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文章我也構思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其寫作範圍是包括整個歐洲戰場也就是德、意為主的軸心國軍事行動,主要參考書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那些優秀將領們的回憶錄與解檔文件。因為我認為回憶錄中所紀錄的事件夠真實,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1919年6月28日的巴黎凡爾賽宮,幾名身著禮服的中年男子座在鏡廳門外的長椅上,他們看起來都精神頹喪,但卻還努力的保持著一種悲慘的尊嚴。鏡廳正是四十八年前德國軍隊打進巴黎,威廉一世舉行加冕禮的地方。也是在這裏,威廉一世宣布德意誌帝國的成立。但是風水輪流轉,今天輪到德國乞和了,法國人決定在德國皇帝登基的地方羞辱他們一番。並且,德國不允許參與條約討論。所以在六月如此炎熱的夏季,德國代表也隻能眼巴巴的坐在大廳外麵的椅子上等待結果。最終的談判由三大國(英國、法國、美國)的政府首腦把持,各領袖最後一次仔細核對了這份《凡爾賽和約》。 就傳喚德國代表進入內廳簽字。 德國新外長赫爾曼·穆勒仔細端詳這份條約後,猶豫的說:“條約太苛刻了吧,有違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威爾遜先生早前提出的十四點和平建議”。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冷冷道:“最後通牒已下,不簽字你們德國人就等著吃槍子吧”。此時,各戰勝國首腦都樂意的盯著德國外長看他試圖如何答辯。出人意外的是,這位年輕德國外長在眾目睽睽之下居然從眼睛裏滾落出了一滴滴大淚珠,淚水順著臉睱滴在了眼前的那份《凡爾賽和約》之上,如此突然的舉動反而使得那些戰勝國成員不知所措,心懷不安了。一名英國代表甚至走到了這位絕望的德國人身旁輕聲安慰他,就像安慰一名打架輸了的小學生。歎息間,外長用那不停顫抖的右手在《凡爾賽和約》簽上了自己的名字。簽字的時候,這位可憐的德國人努力的挺起了胸膛,就像一塊木頭似的,隻有他的眼睛和那不停顫抖的雙手才表明他還活著。末了,痛苦的德國外長用那通紅的雙眼巡視了一下房間裏的每一個人,並用那已不成調的語氣說道:“先生們,一個 7 千萬人的民族雖災難深重,但並沒有滅亡。”是的,他們並沒有滅亡,在不遙遠的將來,一切的仇恨與恩怨將會卷土重來。現在,我們來看一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不幸遭遇,以及這個苛刻的《凡爾賽和約》。

首先大家必須了解的是,三巨頭對待戰敗德國是有利益上的分歧的。有句古話說“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在戰爭年代同心同德的協約國,卻在如何處置戰敗德國的問題上產生了巨大的分歧。美國人提出的條款是最寬大的,當然了,美國人也有一點站著說話腰不痛的味道。本來自己是依靠著一個不靠譜的借口對德宣戰的

① 。在歐洲各國都打的精疲力盡的時候中途跑出來撿便宜,損失小,得利多。美國總統威爾遜此時成了當好好先生,他認為既然已經打贏了,得饒人處且饒人,大夥兒都不容易,息事寧人,各自回家洗洗睡吧。法國人提出的條款是最狠毒的,因為法國是協約國中損失最嚴重的國家(500餘萬軍民傷亡)。而且,西線戰場絕大部分戰役都是在法國的國土上進行的。因此,法國希望能取得德國工業的控製權以補償自身損失,並將其軍力削減至不再對法國構成威脅。並呼籲各戰勝國當眾處死德國皇帝(在戰爭結束前退位並流亡至荷蘭)。法國收回阿爾薩斯-洛林,建立萊茵非軍事區,由戰勝國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將德國軍力削減至較低水平。同時他還希望簽訂封鎖德國海岸線的秘密條約,以便法國能控製德國的進出口貿易。當然了,法國民眾更希望把德國人打回石器時代,讓他們永遠對自己構不成威脅。英國人提出的條款是最實在的,英國首相喬治希望在美國的理想主義和法國嚴懲德國的論調中找到一條中間路線,但其政治地位相當微妙,因為喬治清楚的認識到,一旦法國提出的條件全都得到滿足就會成為歐陸的超級強國,這和英國意圖維持一個均衡的歐洲的傳統政策相悖。因為英國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德國,同樣,也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法國。因為歐洲大陸上如若隻剩一家超級強國的話, 作為島國的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利益必將受損。 打個比方來說,假如德國是歐洲大陸的老大,哪天一個不爽,放句狠話,就能把島上的英國人嚇個半死。如若德、法互相對立,綜合國力互相均衡的話,雙方勢必就會使勁地討好英國,以爭取它的支持。這樣,英國就會成為一個重要的砝碼,隻要它願意壓在天平的某一方,另一方絕對要喊吃不消。從中世紀開始,英國人就學會使用這一招了,近代的英國更是修煉的爐火純青。所以,我認為那些所謂的英法兩國世代交好的論調,都是目光狹隘之見。要知道,在推翻拿破侖的反法聯盟,上躥下跳,使勁吆喝最起勁的,正是這個與法國“世代友好”的大英帝國了。其實,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和法國一樣,英國國內廣泛的民意是希望嚴懲德國的。在如此強烈的民意下,喬治首相依舊保持了良好的克製,把英國千年來所奉行的國家利益放在了首位。無需多廢話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隻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正是深諳此道的英國人說的,我認為,再也沒有比這一句,更完整的勾勒出英國人的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