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敗走麥城(1 / 3)

江東方麵,陸遜的軍隊沿江長驅直入,很快就到達了宜都。此時鎮守宜都的,是關羽這邊的宜都太守樊友,他見陸遜率大軍兵臨城下,而自己手下又沒多少兵卒,頓時就被嚇出一身冷汗。

冒完冷汗後,樊友急中生智,想了一個非常損的辦法,那就是果斷棄城逃跑。沒錯,他不像麋芳、傅士仁那樣選擇開城投降,而是卷鋪蓋跑路,然而性質上又有何區別呢?

樊友是跑路了,宜都城內頓時就陷入了混亂,士兵哪裏還有抵抗的信心,索性也效仿江陵、公安開城投降了。於是,陸遜又打了場兵不血刃的便宜仗。

你說劉備、關羽任命的都是些什麼貨色什麼東西啊,選傅士仁,結果投降!選麋芳,還是投降!選樊友,雖然沒投降,卻選擇了拍屁股走人這種齷齪行為。直到目前,荊州的大後方一點像樣的抵抗都沒有,不是一群坑貨還是啥。

宜都失陷後,陸遜繼續率軍拔除其它重要據點。此時,附近縣城的長吏官員、以及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首領見大勢已去,都紛紛向陸遜大軍舉手投降。

陸遜納降這些官員和首領後,立刻派人去孫權那裏,請求送來一批金、銀、銅三種級別的官印,暫時先用來授予這些投降的官員和首領至於這些人的具體官職和封號,那就等不久後再慢慢完善。

與此同時,陸遜發現宜都的西北方向還有許多據點仍有敵軍駐守,而這些據點,都能夠為關羽提供撤退益州的方便。於是陸遜不再猶豫,立即撥出三千人馬,一部分派給手下將領李異乘船走水路,另一部分派給手下將領謝旌走陸路,水陸配合向西北方向挺進,共同夾擊關羽方麵的將領詹晏、陳鳳。

終於出現了兩位敢戰的勇士了。

然而,由於詹晏、陳鳳手下沒多少軍隊,很快就被李異、謝旌打得大敗潰輸。戰爭結束後,詹晏生死下落不明,而陳鳳直接就做了江東軍的俘虜。

緊接著,李異、謝旌二將絲毫不敢有所懈怠,他們根據陸遜的指示,立刻向北往房陵、南鄉(今湖北房縣、十堰與河南交彙處)一帶挺進。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擊敗了劉備任命的房陵太守鄧輔,以及南鄉太守郭睦。

這時候,秭歸有兩位出身名門望族的士人,一個叫文布,一個鄧凱,他們向來都忠心於劉備、關羽。

此時,文布、鄧凱見東部和北部的城池都被陸遜軍隊給占領了,於是倆人謀劃一番後,便用自己的錢財召集起了一支地方少數民族軍隊,數量足足有幾千人,打算以此來阻擋陸遜的江東軍,從而守住西進成都的最後一道屏障。

文布,鄧凱,並不是什麼吃俸祿的官員,也就是有些錢財和地位的普通百姓而已,換了誰來統治,他們也是一樣的繳稅、一樣的生活。說句實話,他們不愁吃穿,完全沒必要為軍閥們的利益攻伐去鞠躬盡瘁,更何況現在連正規軍都是降的降、跑的跑。然而他們還是選擇了擔當,選擇了為劉備這位軍閥抵抗外來入侵。

在中國曆史的長卷上,他們倆人的名字或許就像天上渺茫的星辰微不足道,但並不妨礙他們的操守和信念,足以同日月爭光。

可歎的是,這麼優秀的倆人,或者說像他們一樣優秀的這群人,竟然就沒被關羽發現並提拔出來,用在合適的位置,也算是關羽的不察與不幸了。

陸遜聽說秭歸的文布、鄧凱召集少數民族軍隊頑抗不降,便再次給手下將領謝旌發去命令,讓他前去攻取秭歸。

謝旌收到指示就立刻動身出發,很快就抵達了秭歸城下。他也聽說了文布、鄧凱手上有幾千少數民族軍隊,便不敢有所輕敵大意。

隻不過,“幾千少數民族軍隊”這個數字聽起來是比較嚇人,但打起來就一點也不嚇人。這些蠻夷軍隊的裝備簡直是粗製濫造,弓箭嘛射程不遠,鎧甲一捅就破,兵器一碰就折,剛交手沒幾回合,蠻夷軍隊明顯已經招架不住,很快就敗下陣來,一個個都作鳥獸散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