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通達深奧又高妙的《易經》,一定要先理解《說卦傳》與《係辭傳》!《說卦傳》是解讀卦象語言、與神溝通的工具,而《係辭傳》則是孔子對《易經》潛心鑽研後的心得,學易之人必須通達《係辭傳》,才能準確地解讀卦辭與爻辭。接下來就一同進入《係辭傳》的思維框架中,探索易學的內容與作用,以及它獨特的精神世界!
《周易.係辭傳》第一章(一)
《係辭傳》第一章 全文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第一節
《係辭傳》的特色與作用
《係辭傳》注重闡揚《易經》的哲學意義,使《易經》從具有“占卜”方麵的價值,進而提高到富有“哲學理論”的層次,乃至於最終成為“群經之首”。
解碼卦辭與爻辭的工具
《係辭傳》可說是孔子讀《易經》之後的心得,專門用來解釋《易經》。若要學會解讀《易經》,除了《說卦傳》之外,《係辭傳》是最重要的內容,如果沒將它學通,就讀不懂卦辭與爻辭。
《係辭傳》是根據《易經》的結構而分為上、下兩傳,後來又被現代人各分為十二章。其中,〈係辭上傳〉是由第一至第十二章所組成。《係辭傳》全文約四千多字,不僅辭藻優美,且意境高妙又深奧,自古以來,凡是學易者,無有不尊崇《係辭傳》的。隻不過,古文沒有章節之分,甚至連標點符號都沒有!所以古文章節的劃分,可能因為每個人的理解不一,而有不同的斷句。就如現在的白話文章是用“標點符號”來斷句,古人則是用“之、乎、者、也、矣、哉”等字。
接著就進入《係辭傳》內容的釋義與了解。由於《係辭傳》的第一章旨在說明聖人作《易經》的根本,示意人們該如何身體力行《易經》的實學,所以在此會將其分為許多章節來細細講解!
第二節
《易經》的內容框架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在這一段文字中,我們先把其中的“定、位、斷、生、見”五個字解讀通透,基本上也就能明白其中含義了。事實上,《係辭傳》第一章中的這一節雖然隻有短短四十八個字,但孔子借此便闡述了《易經》的內容框架,也就是“規律”。
用易改變先天模式
宇宙自然的規律,首先是天地定位,接著才有乾坤,也就是萬物生成。在這乾坤之中,萬物有高或低的等級之分。當等級確定了,在陰陽的作用下,萬物就有了動靜、剛柔的節律,接著就會按照“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規律去運行和發展。
當萬事萬物成為有形之物而出現時,都會經曆成、住、壞、空的過程,而且,舉凡有形之萬物,皆是“先天”決定了“後天”。比如說一個人,他的一生是平安順利還是磨難重重?他的人生結局是獲得善終還是下場淒涼?這些差異其實在先天就已經被決定了。也就是說,在一個人出生之前,他這一生的命運,從開始到結局,早就已經決定完了。
那麼,這一切豈不就是“宿命”了嗎?你可能會想:“為什麼在我出生之前,我的命運就被決定了呢?我的命運應該是要掌握在我自己的手裏、由我把握的,誰又能夠代替我決定我的命運呢?”
是的,你的命運是由你自己決定的!隻是,早在先天的時候,也就是在你一出生時,你一生的命運就被你自己決定了!
所有人在出生時,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模式”,而此“模式”就決定了個人的命運。所謂的“模式”包含“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你有什麼樣的思維模式,就注定了你有什麼樣的行為模式;你有什麼樣的行為模式,就注定了你會做出什麼樣的判斷和抉擇。也就是說,在麵臨同一個問題的時候,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人,也都是從積極、樂觀的方麵去思考;而天生思想負麵的人,其所思考的方向及最終的選擇,一定和樂觀向上的人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所以,你的命運其實在你出生之前,或者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早就已經被決定了。就像筆記型電腦搭載著軟件出廠時,可能出現的程式錯誤、運行效能、使用期限等細節早已被決定,隻是將它買下的人,自認為使用才剛開箱的新機就等於從零開始而已。
當我們學懂易,就可以測出一個人的命運。舉例來說,通過生辰八字,能夠算出一個人的命運走向,這就叫“運籌”。此外,通過運籌,更能算出某個人的流年大運。如哪一年開始起運?哪一年會走背運?哪一年有桃花運?哪一年有財運?哪一年有官運?哪一年可能生病、有血光之災?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能借由運籌而推算出來。如果碰到善於使用鐵板神算之術的易學高手,甚至還能將他人的一生際遇完整地測算出來,算得精準的,就連你未來配偶的姓名都能算出來呢!這都是在每個人的人生規律和真相中籌策得出的,因為在每個人出生的時候,命就已經定了。
但是,話雖如此,卻有一類人的命運無法被測算出來──修行人。畢竟,當某個人開始修行,那麼,他的命運就不再是按照原先的規律來發展了。對於修行人而言,開始真正的修行時,先天決定好了的命運就已經在改變了,而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必須修行的原因。當自我的修行開始,就等同於開始去改變自身的思維模式;當思維模式變了,行為模式也就跟著變了。隻要模式一變,我們每一天做的決策就會與以往不同,因為麵臨選擇時所考慮的要素與觀點改變了,選擇的方向便不一樣了。而種種決策的轉變,也就造成了先天命運的改變。
修行要修入心之法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修行都會讓命運變好,反而有的人越是修行,命運就越是糟,還不如不修行呢!現在眾多的所謂“修行人”中,大多數都是“越修越糟”的那一類,隻有少部分的修行人,命運能夠隨著修行的深入而越來越圓滿、越來越無缺。一切肇因於大多數的修行人“修錯了道”,也就是“修邪”了,所修的並不是正道。如果修邪了,那還不如不修了呢!就算是平凡地、踏實地做個平時多行善的好人,就算不修行,也好過因為修錯了而越修越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