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易的聖人,必能看出世間每個事物都是宇宙整體中的一部分,且一切都有其屬性,皆能與五行相對應。而五行相生或相克的互動,會在事物之間建構出一種緊密關係,當你擁有了“聖人的眼光”,就算是“路邊看見一條狗”這樣稀鬆平常的事,也能憑借事物間的關聯,進而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家庭、事業,或是任何心中存疑之事。如同偶然中的必然,你心中所有的疑惑,一定在某種程度上與這條狗有所聯係。這種在萬物間流轉自如、密不可分的聯係,就是這本書要帶領大家進一步起修的關鍵。
學易要打好基礎。首先要起修的,是“以通神明之德”。
修習中華的智慧,無論是儒、釋、道還是中醫,一定得學會通靈、通神,才叫學到真功夫。而“以通神明之德”,即是“開天眼”,當天眼睜開後,才能見到神明、與之溝通,這是第一步。
至於該如何做才能夠“通神明之德”呢?那就得“有緣”,必須要有珍貴的機緣,遇到明師來點化、教授,為我們打開天眼,才可以和神明溝通。除此之外,必先“知天知地”,將天地定位,然後才可以用“以類萬物之情”把萬物融合成一個整體。
接著,要修習的是“以類萬物之情”,也就是將宇宙中看似紛繁、複雜且互不相關的萬事萬物,用八卦的概念劃分成八類的技巧。懂得如何分類,就能夠用更有智慧的眼光觀照萬物,隻消一眼,便能知曉它的屬性,以及深藏在其中的五行生克、消長轉化。“以類萬物之情”靠的是通曉“數”和“理”,因為天地萬物的運行都在數中,不是混亂的,可以經過運算得知。而在運算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分類”。
在學易之前,萬事萬物在我們眼中都如碎片一般,每一個零散的部件都是互不相關的獨立存在。天上飄浮的一朵白雲、窗外那棵高聳的大樹,以及專注凝視這一切的“我”之間,必定存在緊密的聯係。若是不學易,就絕對無法參透,隻能把眼前所見視為單純的景致──我隻是我,雲隻是雲,而樹也僅僅隻是一棵樹而已。用片斷的思維模式,無法“以類萬物之情”,山川大海、日月星辰、飛禽走獸……舉目所見全是碎片,掌握不了宇宙中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無法將之視為整體,就無法將這個世界按照規則、標準來進行“有序化”,更無法看出萬物奧妙與我們人生、家國命運間的關聯。
本書自易的起源開始談起,先帶領讀者初步認知易所建構出的龐大智慧體係,接著再談“數”與“理”、占卜法、學易應備的態度、易學的實用、易與現代科學的關係,最後再談孔子解讀《易經》的經典──《說卦傳》。
聖人惜字如金,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正是因為其中的每一個用字遣詞必定經過再三斟酌,沒有一個冗言贅字,字字恰到好處。將經典透徹理解也遠遠不夠,還需要在現實中馬上起用。
得遇明師,靠的是機緣,於此與各位讀者以文字相會,也是緣分!易學博大精深,不是一蹴而就的功夫,雖說本書說的仍是“普傳”的概念,但旨在確切地傳達易學之妙、易學之實用、易學之不朽。望以此書作為敲門磚,讓更多仍在門外徘徊的人,能夠踏出入門的第一步,讓易成為通達中華文化之妙的無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