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初試鋒芒(2)(1 / 1)

而此次中國軍艦遠征護航的回報就是國家的經濟利益安全。其實,軍艦即使不出海,其停在港裏也還是有折舊和維修費用的。所以從費效比角度講,與國家的大經濟利益掛鉤,發揮出武器裝備的應用最大值,才是最合理、明智的選擇。

中國航海業自15世紀後期夭折的另一主因,就是明朝統治者極其昏庸地對中國沿海地區頒布了嚴厲的所謂“禁海令”,而且此令還被後來的清朝統治者繼承延續,一直到中國孱弱的海防線在1840年前後被西方列強用武力攻破。

從文化潛意識角度講,“禁海令”為中國的海防開了一個很壞的頭。麵對外來威脅或幹涉,明朝不思主動出擊、先發製敵、抄敵老窩,反而自縛羅網,實行關門主義,禁錮自己的航海事業與能力提高,最後導致落後被挨打。這種被動甚至是自虐式的思維與行為定式的影響,對中國近現代初期的屈辱失敗和主權迷惘負有直接責任。

正因為如此,現在中國海軍的遠洋出發不啻是對“禁海令”在過去600年所造成的惡劣影響的初步撥亂反正,文化意義重大。這也說明中國的每一個進步,首先要突破的一定是自己的“觀念魔障”,而後才可能戰勝外來的挑戰和對手。

中國海軍遠征掃蕩索馬裏海盜,其特點是自己在明處而對手在暗處,對手是土生土長的“海頭鳥”,必定是以規避、偷襲和隨機為主。但中國海軍也有兩大優勢:首先,中國的軍事思想從古代的《孫子兵法》到現在的毛澤東軍事原則,都強調謀略和靈活、敵變我變、優勢殲敵。譬如中國海軍就很可能搭載海軍陸戰隊特種兵去與海盜針鋒相對。

再者,海盜雖然也擁有一定的現代高技術設備,但與中國海軍特混艦隊海天一體綜合通訊指揮係統所能達成的戰場信息和監控單向透明優勢自然是無法相比的。相信中國海軍將充分利用此種不對稱優勢,以此引導自己的戰術行為與武器操作,令再狡猾猖獗的海盜也難以跳出如來佛的正義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