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學實際上是一種綜合性的自然科學,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其主旨是構建人文美與環境自然美。中國的風水學其實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歸根結底是為了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1.從“金陵王氣黯然收”說起
王溶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這首七律名篇《西塞山懷古》,詠歎的是晉軍滅吳的重大事件。其中,“金陵王氣黯然收”一句,正是從風水的角度來談的。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認識到古人心中大風水的意義。小環境再好,如果在大風水的意義上是不利的局麵,也很難產生應有的好結果。
金陵是南京的舊稱,為什麼叫做金陵呢?據說春秋時期,長江中下遊一帶的諸侯爭霸戰爭中,楚威王滅掉了鄰近的越國,其後便在如今南京近旁的紫金山和幕府山中埋下了金子,目的是“以鎮王氣”。看來,那個時候的人們就已經認識到南京這個地方是有著“王氣”的,楚威王埋金,是要把這裏的王氣被鎮壓住。於是這座城市自此和黃金結了緣,便有了後來的金陵之稱。
楚威王為什麼會采取這樣的一個對策呢?這與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有關。根據《河圖》、《洛書》及伏羲氏的《先天八卦圖》記載:古南京所在的揚州地處南方,與荊州在五行屬性上都屬“火”,在五行相克的關係中,“火克金”,楚威王有意將古南京的地氣屬性調整為“金”,利用揚州的火的屬性克製金陵的屬性,削弱古南京的地氣。
從楚威王的做法我們可以得知,人力可以改變環境,也就是說,人力可以影響風水:好的風水格局,人力是可以破壞的。
楚國雖然暫時鎮住了金陵的王氣,但在一百多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23年,楚國的國運還是走到了盡頭,最終被秦國滅掉了。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卻被有關“金陵王氣”的傳說搞得心煩意亂。據說有一天秦始皇在遙遠的鹹陽就看見了東南方向飄忽的天子氣。秦始皇坐不住了,馬上召集各方玄學術士叩問吉凶。於是有通曉掌故的術士將一百多年前的那個楚威王埋金的故事告訴了他。秦始皇哪裏容得國都之外還另有王氣如雲蒸霞蔚的城市?於是派人鑿通方山、斷方壟,引淮水人長江,目的是破掉金陵的王氣。此後,金陵便有了秣陵之稱,“秣”即“抹”,暗示著此地曾經的王氣被一抹而除。
秦始皇這一“抹”,影響至今,引淮水入長江的舉動引出了一條秦淮河,它成為中國古往今來著名的風景之一,也引出曆代文人騷客的詠歎,如現代文學家朱自清在《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裏把秦淮河的清雅、美麗描寫得淋漓盡致。
對於金陵的地理評價,最為人熟知的是諸葛武侯的那句“鍾山龍磐,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金陵山環水繞,北有長江之險,南有蘇杭之富,確有一番帝王之相。隻是不知為何,定都金陵的王朝總不那麼長久,故有後人“六朝舊事隨流水”的感慨,畢竟,風水的影響力隻是有限的,把風水的作用絕對化是那些不負責任的風水師們津津樂道的事情。
風水的意義在於使個人與環境達到和諧。人生的成與敗、顯達與平庸,在風水師的眼裏都是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二者之中的任何一個都不可能脫離對方單獨起作用。
在曆史上,也還有兩個試圖改變“王氣”的故事。傳說李自成起義之後,在勢力衰微的時候,崇禎皇帝派人去陝西米脂把李自成的祖墳刨了。
據說,祖墳被刨開之後,出來一條與眾不同的小白蛇。主持刨墳的官員認為這是李自成的元神所在,現在是小蛇,馬上就要成龍了。於是立時斬殺此蛇,認為李自成至此劫數已盡。但北京終於還是被李自成攻了下來。
第二個故事,是金朝強盛時,蒙古首領臣服於金。當時蒙古境內有一小山,一天,金朝負責觀天象的官員發現那座山有帝王之氣,就奏請皇帝把這座山運到金中都,以鏟除蒙古人的王氣,並派遣兵卒掘鑿此山,運至中都,堆在瓊華島上(就是現在北京的白塔山)。然而,這一勞民傷財舉措並沒有阻擋住蒙古人的壯大,反而加速了蒙古人的南下中原。
因而,風水學上的一些準則,絕不可以生搬硬套,更不可以胡亂解釋出什麼前因後果。畢竟“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2.風水與氣的關係
“風”和“水”均為自然要素,但“風水”作為一個專用詞,已有獨特的概念。自晉人郭璞至今,有過種種定義和表述。
魏晉郭璞所傳古本《葬經》中的風水定義是:“氣乘風則散,界(遇)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氣”是生命的元氣,存在於天地之間而感應於人。“氣”是中國風水學的核心。是中國風水學中反複提到的。人們應用風水學,終極目的就是要做到使生氣聚而不散,生生不息。在國外,美國羅係巴哈1987年所著的暢銷書《風水--中國的方位藝術》中也曾精辟論述“氣是風水中最重要的因素”,同時斷言:“認識氣,便懂得風水的全部。”
那麼“氣”為何物?風水講“氣”,中醫講氣,道家講玄,講元氣,講道,儒家講浩然之氣,氣功也講氣。氣的本質當然有待進一步探究。就現代科學來解釋,氣是在各種物理場中廣泛存在的具有波粒二重性的微波和超微粒子。
氣也就是微波,有能量,是一種存在,也是一種不可見的無形物質。
氣與形,又是什麼關係呢?在明末清初學者宋應星的不朽之作《天工開物》的“論氣,氣形”篇中說:“盈天地皆氣也。”指出動物、植物、礦物都是“同其氣類”,都是“由氣而化形,形返於氣”,並說:“有形必有氣。”
氣彌漫於宇宙時空裏,天、地、人也都感應而廣泛存在。氣在天則為風水所尋求的天氣,在地也為風水所尋求的地氣(尋龍捉穴),在人體則存在人的生命賴以存在的人體場。
人的生物場有周期性波動,這與人的精神心理狀態有關。人體還存在一個與思維過程有關的場,並名為“思維場”。
環視各國對人體科學研究進程和動態,就當前已知,可以得出下述研究結論:人體也存在場,即人體場;人生存於一個萬有能場的宇宙中,並從宇宙地場中吸取能量,也向宇宙場發射能量。
所謂“宇宙地場”,即是人類居住的地方、或活動的場所,及至辦公、出行的所在。
風水最講的是就是人氣、地氣。地氣有好壞差別之分,人氣也有好壞懸殊之別。常聽說誰與誰“不投緣”,誰與誰“投緣”,其實,“投緣”,即“同氣相求”,用五行的話說叫“相生”。“不投緣”是“道不同不相與謀”,五行叫“相克”。每個人都希望有個好的“氣場”。因此,人們才須借著風水改善環境以廣納福氣,防止穢氣,這便是風水與氣的主要功能。
3.風水與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它正是風水家最早使用的羅盤,也就是說,是風水家發明了羅盤,發現了“磁偏角”。宋代科學家沈括(1031-1095)在《夢溪筆談》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偏東,不全南也。”這裏的“方家”在宋代泛指從事方術、數術之人,包括風水先生。
英國著名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在《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一書中稱中國風水是“準科學”,是“中國古代的景觀建築學”。在論及中國建築與自然和諧時,蘊涵著對中國建築文化的溢美之辭:“我初從中國回到歐洲,我最強烈的印象之一是與天氣失去密切接觸的感覺。木格子窗糊以紙張,單薄的抹灰牆壁,每一層間外的空闊走廊,雨水落在庭院和小天井內的淅瀝之聲,使個人溫暖的皮袍和炭火--在令人覺得自然的心境,雨呀、雪呀、日光呀等,在歐洲的房屋中,人完全被孤立在這種境界之外。相反,中國的建築規劃則不能失落它們的風景性質。中國建築總是與自然調和,而不反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