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三六 房地產業的興起(一)(1 / 2)

這招用來對付明朝官府還是挺管用的,明朝官府對地方上的統治最多隻到縣城一級,縣城以下基本就是放任自流,屬於鄉紳的地盤。一旦鄉紳階層采用“軟對抗”方式跟官府作對,後者找不到適當理由,想要殺雞駭猴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但瓊海軍的政權結構卻和大明王朝完全是兩個概念——他們整天喊著“人手不足”,空有地盤卻沒人去統治,這可是指的徹底控製基層,包括村鎮一級都能完全掌控的狀況。如果僅僅是安排一兩個人,蜻蜓點水似的飄在水麵上做老爺,那根本不用費這麼大功夫。

而瓊海軍政權對於“統治”的理想模板,恰恰是趙立德治下的瓊州府模式——以瓊海軍自建的農莊和工場作為骨幹,維持政權所需的糧食,物資,財源和人力,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於這些下屬部門。

有了這些能自己造血的部門,在瓊洲地區士紳和地主階層雖然依舊存在,數量上也占據多數,但卻並不是不可替代的。想要控製威脅地方政權更是純屬白日做夢。你不配合?你軟對抗?無所謂啊,反正有別人可以取代你的作用,而之後麼……哼哼,秋後算賬可是所有官老爺最擅長的技能。

另外,瓊海軍之所以下定決心,在那段時間推行“三七五減租”和新的賦稅製度,乃是因為他們之前完成一件事——第一批老兵的退伍安置完成了。這些退伍兵回到地方上可不是回去做農民的,而是作為瓊海軍紮根於基層的武裝力量存在——在鄉村的就擔任民兵隊長或大隊長,在城鎮的則成為警察或城管隊員,總之仍然是吃的“公家糧”,當然也就繼續在為政府效力。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力量的存在,無論文攻還是武鬥,無論公開還是私下……瓊海軍都是胸有成竹,所以才敢於提出更改賦稅的新政,就算是大明朝廷跳出來反對都沒用,更遑論幾個鄉下士紳。

更何況所謂“士紳階層”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他們內部的傾軋和競爭之激烈遠遠要超過同心協力對外之時。趙立德也不是那種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的龍傲天,不會搞一些愚蠢的政策去挑戰整個士紳階層。

他很有耐心的慢慢瓦解分化,扶植願意向他們靠攏的士紳,對於敵對勢力則毫不留情的予以打擊。至於那些不陰不陽,表麵上不反對暗地裏使絆子的家夥麼……哼哼,隨後推出的議會製度便是用來收拾他們的。

“——瓊州府地方議會是瓊海軍管理委員會的下屬機構……所有議員在參選以前,其代表資格首先要經過瓊海軍管理委員會的審定和批準。”

這條規則從最根本上杜絕了那些兩麵派進入議會惡心人的可能性。有沒有資格代表本地民眾,首先要瓊海軍說了算才行。而能否進入議會,毫無疑問,將會成為那些士紳階層內部地位劃分的分水嶺——就在不久的未來。

通過這種方式,趙立德無聲無息在那些士紳脖子上套了一道繩索,至於之後是會變成引導他們向前進的天梯,還是控製其行動的狗繩,亦或是致其死命的絞索……這就要看他們自己的選擇了。

經過這一係列的努力,趙立德率領瓊州府的領導班子成功渡過了新政推行的最艱難時刻,之後經過一年實施,就沒什麼人再敢公然說新政的壞話了——被打擊是一方麵,但最主要還是因為新政確確實實的降低了老百姓的負擔,提高了他們的收入。有這個鐵的事實存在,縱使那些反對者再怎麼不要臉,也總不可能把黑的說成白的。

趙立德讓遲正傑去調查新政措施,已經是經過了這一年的實踐,各種矛盾已然大為緩和,各方麵基本算是進入正軌之後的局麵了。但即使如此,遲正傑下去之後依然是遭遇到許多令他感到難以置信的現象,跑回來大罵那幫地主老財個個該死……

對此趙立德隻能是苦笑相對——這裏已經是他們瓊海軍管治最好的區域啦。所以說讓那些整天在委員會裏叫嚷的小夥兒過來實地領略一下,絕對是有其必要的。

當然,遲正傑看到的也不全然是陰暗麵,瓊州府地區畢竟是他們短毛的“統治樣板”,經過數年奮鬥,這裏的一切比起大明朝已經天差地別。遲正傑上次粗粗隻坐了次人力車,便感受到許多不同之處。如今定下心來打算長留本地,當然更加能感受到其間變化之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