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四 來自北京城的消息(1 / 2)

不得不說,人有時候不能想太多。

象參謀組那幾位,整天考慮這邊顧慮那邊,想來想去的,結果卻反被解席一句話給問住:我們去山東是幹什麼的?

——開辟新基地。不錯,可開辟新基的目的是什麼呢?協助明王朝盡快平息叛亂?阻止孔有德投降滿洲人?——然而委員會裏人人清楚,這些其實隻是附帶目標,山東基地真正的,最主要的任務,還是要為瓊海軍招人!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無論海南島,台灣,菲律賓,還是未來其它可能被占領的地區,都需要大量勞動力去開發,為此委員會在戰場上取勝的前提下,仍然同意接受明帝國的招安,又不惜投入重兵,抽調英才,去大陸上開辟新局麵……所有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衝著大明帝國豐富的人口資源而去。

“所以說,我們必須要提早動手,而不能等到明軍之後,明朝的政府軍搞破壞一點不比土匪差。被他們掃蕩過的地方,我們恐怕招募不到多少青壯年人口了。更何況,當下光是被登州叛軍裹挾到軍營中的民眾就有十餘萬之多,若我軍首先攻下登州,理所當然就獲得了對那些人的安置權。但若等到有明朝官員插手進來,可就沒這麼容易了。”

——受解席提醒,北緯重新找到突破口,他不再空談什麼打硬仗鍛煉部隊,或是解救山東民眾之類大話,轉而用很現實的利益問題去打動委員會——而這,恰恰正是參謀組那幫人的軟肋之所在。

在衡量了半天利益得失之後,參謀組和委員會最終取得一致共識:為了在山東盡量能多拉壯丁,下血本打上幾場硬仗還是值得的。至於由此可能引發明王朝不必要的猜忌,回頭再想辦法彌補就是。反正,按北緯的說法:“你們參謀組的職責,不就是專門處理這些麻煩事的嗎?”

作戰計劃調整了,出兵日期提前了,軍事組本來就很緊張的籌備工作又被要求加快進度……這些內部問題倒還可以通過種種調節手段,但有一個因素卻是他們所無法控製的,那就是——明帝國何時正式宣布招安?

短毛對於幫助朝廷解決山東問題很熱心,對於打擊以孔有德為首的遼東叛軍很主動,這是好事情。但如果連朝廷的喻令詔書都沒拿到,就搶先跑山東去,哪怕打得再漂亮,這性質可就徹底不一樣了——畢竟現在短毛還背著一個“反賊”名號呢。

所以即便北緯放話,說就算沒有明帝國的允許他也一樣要帶人殺回山東,參謀組這邊也沒敢真讓他的豪言成為現實——再怎麼想盡快去山東拉壯丁,也總要等到招安的事情辦妥當,拿到一個正式名份才行。

原先沒打算那麼快出兵,對錢謙益的“工作進度”也不怎麼在乎,但現在情況有變,關於北京城的消息一下子變得重要起來。計劃中的駐京辦事處還沒開張,但是穿越眾現在獲得消息的渠道卻比原來通暢了一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兩廣換了新總督。

崇禎五年二月,原福建巡撫熊文燦升任兩廣總督,這個曆史事件完全和書上記載的一模一樣。看來所謂曆史的“慣性”還真不是無稽之談。當然熊文燦這個人很精明,無論曆史上他是依靠什麼手段爬到這一位置的,在這個時空的熊大總督顯然非常清楚:想要坐穩兩廣總督這把官椅子,海峽對麵瓊州島上那群短毛一定要安撫好。

所以熊文燦新官上任之後,人家都是送禮拜訪去討好他,但熊某人所作的第一件事情卻是首先派了個使者攜帶重禮到海南島上來與短毛拉關係。使者不是別人,正是王璞的老朋友,原總督王尊德的心腹幕僚陳耀陳元朗——王尊德死後他的幕僚班子隨即散夥,熊文燦跟他素來不對付,自己手裏又有一批親信老班底,當然也不肯接納那些前總督的舊人。隻有陳耀是個例外,他通過王璞跟短毛建立起的親近關係是熊文燦無論如何也要抓住的,於是熊大人親自上門拜訪,客客氣氣表演了一場求才若渴的劇目之後……陳耀便作為廣州這邊專門與短毛聯係的負責人,繼續吃起公家飯來。

通過陳耀之口,熊文燦向這邊表達了相當的善意,這老家夥肯定是打聽過了錢謙益的談判內容,於是新任兩廣總督還沒等朝廷回文就直接承諾:允許短毛在兩廣地區自由經商,自由出入,甚至還暗示可以不收稅,隻求別鬧事就行。

除此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福利,那就是熊文燦為了表示信重,特地允許陳耀查閱京城往來的文書邸報,凡是朝廷中有關短毛的訊息,都可以第一時間傳達給對方知道。這樣一來參謀組就可以獲得真正的官方信息,而不再像以前那樣隻能通過民間渠道搜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