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 唇槍舌劍(五)(2 / 2)

就連龐雨也給驚到了,想不到台灣仔這方麵考慮的比他還要深遠。他不過隻是想著盡量方便日後的民政管理,而敖薩揚居然已經提到了政治理論的高度上。

“是啊,同樣掛著大明帝國的旗幟,兩種不同的社會管理方式。究竟是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西風壓倒東風——到時候也許都不用打仗,老百姓自然而然會用雙腿做出選擇。”

“我日,連和平演變的理念都用上了……算你狠。”

阿德憤憤哼了一聲,但也不再提反對意見,看來是被說服了。

之後大家又商討了其它幾條,其中茱莉就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為什麼他們的條款中完全沒有涉及到上繳金錢問題?既然在第六條中已經明確了允許貿易事項,我們先前也說過可以為此支付一些金錢,就算那些人再怎麼呆板,也不可能放著到手的錢不要罷?”

“這不是好事情嗎,他們不提咱們就不給,還省下來了。”

解席隨口笑道,但隨即卻被老婆狠狠剜了一眼:

“不懂別亂說,越是這種明顯不合情理的地方,越是可能隱藏陷阱……我給他們下了那麼多套子,要是稀裏糊塗在合同裏上了明朝人的當,那可丟臉!”

“關於這方麵,我想我也許能猜到一點……”

老李教授慢悠悠開口,為大家解釋了他所想到的原因:

——大明王朝剛剛建國的時候,賦稅主體就是農業稅,商稅很少,工業稅和服務稅更少,至於海外貿易?朱元璋那時候好像還沒這概念。所以在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子孫後代定下的“祖製”中,就沒有規定外貿收入這一塊該如何處置——這就給了他那些貪財的子孫們鑽空子的機會。

後來雖然開了海禁,大量財富自海上滾滾而來,但這些錢卻並不是作為國家的法定賦稅收繳。而是直接被送入內庫,成為皇帝的私房錢了,這已成為慣例。

所以即使這次他們約定好了要向明帝國交多少錢,也跟明政府無關,錢最後還是會被送入大明內庫。既然跟朝廷無關,錢謙益王璞這幫東林黨人也就懶得為此磨嘴皮了,君子恥於言利,幹脆不提。

說起來這就是東林黨的局限性了——這幫文人總是以清流自詡,平時動不動就上折子要求皇帝動用內庫資金充作國用,但卻很少有人願意想想如何幫皇帝多賺點錢。連幫皇帝要麵玻璃鏡子都想著先撇清自己……這方麵比起帝皇家奴出身的閹黨差遠了,難怪總是鬥不過閹黨。

當然茱莉才不關心這些,她隻在意一點:

“君子恥於言利?這麼說我們還真能省下這筆錢了?”

“省不下來!”

老教授根據他的曆史知識馬上做出判斷:

“東林黨不好意思談錢,卻不代表明政府中其他人不要。就算在這一次的協議裏沒涉及到此方麵,用不了多久肯定會另有使者專門前來談判此事。而且我估計,按照大明曆代皇帝的習慣,多半還會派個信得過的家奴來親自看著……”

“還要派個死太監過來?……真是惡心!”

不知為何,茱莉對於“太監”這個詞有著特別的反感,一聽到就全身上下起雞皮疙瘩。在聽到老教授的推測後,她立即有點歇斯底裏的向旁邊老解下了條死命令——無論如何,不許讓太監上島!

對於老婆的要求解席自然是滿口答應,之後大家又商議著:與其等大明朝派個貪得無厭的殘疾家夥過來伸手死要錢,還不如趁眼下對方談判隊伍裏都是些“君子”,主動去把繳費問題約定好算了。有個條款在手,也免得以後明政府再反悔。

“順便也幫錢謙益一把好了,這個人其實還是很不錯的。要是能借著此次談判之機,幫助他重入崇禎朝的官場,也許會給垂死的大明帶去一絲希望。”

李明遠教授對這位曆史上著名的大才子還是很有好感,雖然在他看來。這位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文人大半輩子寄情於詩詞文章應該不是壞事。但在前些日子的交談中,錢謙益本人卻多次無意中流露出自己被迫遠離政治舞台的沮喪和失望,老爺子對此頗為同情,所以就想給他個機會,推他一把看看。

商議到最後,阿德在桌子上畫了兩條線:

“好啦,現在我們的底線有了,方略定了。對方麼,紀要出來了,底線也差不多摸清——攻防的陣地已經築好。從明天起,就是咱們談判組上場戰鬥的日子了,弟兄們,讓我們加油吧,搞定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