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這個鋪子裏賣的貨物,自然就由短毛們負責提供了。這個甚至用不著程葉高開口,解席就笑眯眯主動帶著一份商業合作協議書上門了。上次他們送來的那些精鹽和精白米,原本是讓程管家帶到府城去開路子的。因為不知道需求數量,都是盡量往寬裕裏準備。結果這位很有經驗的老管家把該打點的都送到位了之後還剩下不少,幹脆都低價處理給了府城裏最大的那家糧食鋪子——這家鋪子的後台老板在瓊州府裏相當有勢力。
白米也就罷了,那些顏色雪白,顆粒細小,入水即化且沒有任何雜質的精鹽在任何地方都是極受歡迎的。就算是進貢給皇帝的貢鹽質量也不如它,這一點越是富貴人家越有體會。而瓊州府的有錢人遠比臨高多得多,對高質量鹽的需求量也更大。為此那家糧鋪的前台掌櫃和後台老板都專門找程管家打過招呼——歡迎下次再來,安全絕對保證!
有了這層利益關係罩著,到瓊州府去開一個販私鹽窩點應該是比較安全的。而且這樣一來程縣令和穿越者之間算是正式有了利益同盟關係——那份商業協議書上寫得很明確:程家出人,海客出鹽,利潤雙方各拿一半。
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工作,付出了這麼多代價,穿越眾們總算成功拉攏到了一位明朝現任官員。用利益捆綁起來的合作關係向來是最穩固的,這下子無論程葉高願不願意,他都是和穿越者們上了同一條船了。
這條船的名字就叫做——“瓊海”。
既然打算把鹽正式作為商品出售,那幾個搞銷售的兄弟馬上有了用武之地,銷售推廣計劃作出來一堆。不過最後實際被采納的隻有一條——那就是要給他們的商品確立一個商標。
經過一番討論,最終定下來的商標就叫做“瓊海牌”,聽起來似乎很沒創意,但比起當地人已經開始亂叫的“短毛鹽”那可要好聽多了。其實大家更中意直接用“穿越牌”作為商標,隻是因為可能泄漏來曆而不得不放棄。
公元1630年3月15日,大明崇禎三年庚午的二月初二,在海南瓊州府某條不起眼的小巷子裏,無聲無息開張了一間毫不起眼的小小鋪麵。鋪子裏表麵上是賣一些米麵雜糧,實際上卻是一個販私鹽的窩點。
沒過多久瓊州府上下都知道了:在這家店鋪裏能弄到全海南最好的精鹽,這不是不讓人眼紅的,不過因為這家鋪子背後有大人物罩著,平日裏也舍得花錢打點,做起生意來讓利又多,一時間倒也沒什麼人來找麻煩。
當然,瓊州府的高級官員大都了解這家店鋪的底細,知道這是那個說不上倒黴還是幸運的臨高縣程七品家的本錢。在他們看來這位七品芝麻官的遭遇可謂離奇——瓊州府那麼多屬縣,唯獨他老兄的轄地偏偏遭遇到海寇,這算倒大黴。可那些海寇不殺人不搶東西,現在居然還跟他合夥兒做起了私鹽生意,這又很難說不是一種幸運了。
當然,無論倒黴還是幸運,這界限是一定要劃清楚的。無論那些人是海賊還是海商,占城奪地,殺害官兵絕對是個大罪名,朝廷遲早會出兵剿滅。而程縣令居然和那幫人混在一起,顯然也不再是大明王朝的忠臣了。
所以盡管那位程府管事其實隻把很少的精力用在生意上,而是每天上下奔走想要為主子挽回名譽,恢複官聲。但瓊州府上下官員們隻是冷淡的旁觀著他的努力,笑納著他的孝敬,卻沒一個人敢為他說一句好話。
而在穿越眾這邊,花費如此巨大代價隻為了弄到一條通往瓊州府的情報線。這讓團體內多多少少的出現了一些質疑之聲——以胡雯女士為代表,先後有人提出質疑,那個官員到底有沒有用?大家辛辛苦苦作出海鹽來難道隻是為了讓某個明朝貪官發財的?
麵對這種論調就算是最溫和的李明遠教授都禁不住發怒了,他毫不客氣的把這種言詞斥之為“婦人之見”。而且就在不久之後,從瓊州府傳來的一條消息就充分證明了這條情報線的價值,讓所有質疑者都不得不閉嘴。
——根據那位程管家親自帶回來的信息,從廣東布政使司正式發來了公文,要求瓊崖參將及其統屬的白沙寨官兵盡快出兵,“水陸並進,克期會剿”,盡速殲滅盤踞在臨高縣城的“髡毛海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