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果殼食品(1 / 2)

2000年的農村還是十元四炒送一湯風靡的年代,即便是五年後都已經很難想象世界上真的存在過如此實惠的飯菜

炒菜兩葷兩素,真正的農村手藝,比起城市裏許多華而不實菜價昂貴的酒店裏的招牌菜都不遑多讓。

大舅這一桌菜足足十六個盤子,趙慶之和孟威正對著鄭凡,見鄭凡不理會他們隻是吃東西,也裝作不認識和大舅****一起胡吃海喝。

事後從趙慶之那裏了解到,另外幾家規模偏小的梨園總麵積加在一起雖然和陳橋梨園差不多,但總產量上卻少了三成有餘。即便如此趙慶之大概也有十萬塊的分成。

這些錢鄭凡一分沒要,而趙慶之退卻不掉,毅然決定全部入股鄭凡即將策劃成立的新公司。

果殼食品。

建立果殼食品並不是鄭凡一開始的打算,不像璀璨建築,在重生初醒時,就已在他的心底漸成雛形。

甚至於趙慶之打開安慶的市場,第一批白梨大賣的時候,他依舊沒有建公司的想法。這個念頭,在其餘幾家梨園主找上門來,主動聘請趙慶之管理梨園後才突然湧現。

用收益分成聘請管理人,這估計是農村第一次出現這種商業模式的托付聘任方法。

白梨的熱賣並非說陳橋的梨子就比全國其他各地的梨子多好,它代表的不過很小很小的點,趙慶之的人脈,安慶白梨的稀缺,以及鄭凡主打精品戰的方法,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市場的容納能力很強大,很多看似不可能的嚐試都能獲得成功。

當然,如果是一些特大型的水果產地想要用這種取巧的方法,就要萬般謹慎了。大量和少量,代表的完全是不同的方向。

果殼兩個字,不過是鄭凡思及後世無意看到的某個公司的名字靈機一閃借用而已,在他吩咐趙慶之申請注冊商標的時候,就已經印上。

普通而頗有趣味的名字,或許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

建立公司首先是各種商業交流容易了許多,其次鄭凡還打算不久後插手陳橋的蘋果園和桃園。這兩處果園麵積不大,銷售或許沒多大利潤,但若用來製造罐頭,是絕佳的原材料供應基地。

這個想法隱隱觸及了鄭凡前世閃現過許多次的夢想,每個深深思念家鄉的人都會思及的東西。

讓家鄉百姓脫離辛苦勞累產率低還不賺錢的小農經濟的困境,在陳橋鑄就一片堪比西店的經濟產業園。

而他的主題,便是水果。

遙想數年之後,可以從四麵八方坐到回家的車子,遠遠看到親手繪製的企業標識,和湧現出新氣象的村莊,那種成就感不可言喻。

鄭凡沒有那麼大的理想,他僅僅不希望這數百畝的果園走上前世的道路,被陸續砍伐,珍惜的資源被摧毀,隻是空出了每人不到一畝的空白土地。

如果努力去保護這些珍貴資產的同時,能讓村民過上富裕幸福的日子,當然更好不過。

十一正是收獲的季節,玉米、菜豆、花生、棉花,鄭凡幾乎每天都要汗流浹背的癱軟到床上,他沒有幫助父母分擔勞累的喜悅,隻是每每想到二老如此辛苦的生活了幾十年,上一世承擔了失望和嘲諷後為了自己還要繼續開墾土地,直到身體垮掉,鄭凡就忍不住落淚。

即便他的內心有著兩世的靈魂,在親情麵前永遠難以堅強。

他下定決心,不會再讓父母忍受這種勞累。

光明正大的把二老接到城裏或許還需要些日子,但若能在農村生活的輕鬆自在,也不失為一個選擇。

果殼公司的成立,是個好的契機。

幾乎沒有感覺時間的流逝,隻是重複的耕種勞作,七天很快過去,七天裏孟威和趙慶之也來幫過幾次幫,但兩人在陳霞和鄭思連看來都是大老板級別的人物,無論如何也由不得他們幹苦力。一次兩次無奈之後,二人便不再攙和,隻是每次帶來一些營養品來看望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