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從Know How到Know Why——提升問題發現力
問題並不總是麻煩,同時也是改進的機會。在解決問題前,要抓住問題的根源,對症下藥,這樣才能從危機中找到轉機。運用適當的方法,可以使劣勢變為優勢。
蘋果落在了牛頓的頭上,於是,一個偉大的定律出現了。有人說,如果沒有那個蘋果落下來,萬有引力定律也許不會由牛頓提出。其實,蘋果也許已經落下來許許多多,也許已經砸了無數人的頭,可大家的反應都是“這個蘋果真是討厭,砸得我頭好疼”。沒有人能夠像牛頓一樣去想:蘋果成熟後為什麼會向地麵上落,而不是向天空飛呢?這就是牛頓與一般人的不同,牛頓有發現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也就決定了包括萬有引力定律在內的很多發現是由牛頓來實現的。
在工作中,如果我們能夠像牛頓一樣保持職業敏感性,將自己的思維從“Know How”轉換到“KnowWhy”,從知道“怎麼樣”到知道“為什麼”,隨時從不尋常的事物中發現問題,並能夠拿出合理的解決方案,我們就會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人。
下麵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善於發現問題的人。
一天,工程師梅斯塔爾打獵回家,他發現自己衣服上掛著一些牛蒡草的子實。在顯微鏡下,他發現每一個子實都環繞著許多小鉤,正是這些小鉤使牛蒡子實掛在衣服上掉不下去。
受此啟發,他突發奇想:如果在布條上也安上相似的小鉤,不就可以用做扣帶了嗎!他花了八年的時間把這個設想變成原始的產品:兩條尼龍帶——一條上布滿成千上萬個小鉤,而另一條則是更為細小的絲絨。當兩條尼龍帶合在一起的,就迅速成為一條實用的扣帶。這項發明之所以叫尼龍搭(Velcm),是因為它取自兩個法語單詞,一個是天鵝絨(Velour),一個是鉤針編織品(Crochet)。
梅斯塔爾並沒有停留於將牛蒡草的子實從衣服上摘下來,而是從中發現了問題:為什麼它會掛在衣服上掉不下去呢?繼續觀察,明白了為什麼,也就為下一步的發明做了準備。
生活常常會給我們提供很多發現的機會,就看我們能不能練就一雙慧眼,將發現的問題轉為實用的創造。
1976年12月的一個寒冷早晨,三菱電機公司的工程師吉野先生兩歲的女兒將報紙上的廣告單卷成了一個紙卷,像吹喇叭似的吹起來。然後她說:“爸爸,我覺得有點暖乎乎的啊。”孩子的感覺是喘氣時的熱能透過紙而被傳導到手上。正苦於思索如何解決通風電扇節能問題的吉野先生突然受到了啟發:將紙的兩麵通進空氣,使其達到熱交換。他以此為原型,用紙製作了模型,用吹風機在一側麵吹進冷風,在另一側麵吹進暖風,通過一張紙就能使冷風變成暖風,而暖風卻變成了冷風。此熱交換裝置僅僅是將糊窗子用的窗戶紙折疊成像折皺保護罩那樣一種形狀的東西,然後將它安裝在通風電扇上。室內的空氣通過折皺保護罩的內部而向外排出,室外的空氣則通過折皺保護罩的外側而進入保護罩內。通過中間夾著的一張紙,使內外兩方麵的空氣相互接觸,使其產生熱傳導的作用。如果室內是被冷氣設備冷卻了的空氣,從室外進來的空氣就能加以冷卻,比如室溫26℃,室外溫度32℃,待室外空氣降到27.5℃之後,再使其進入室內。如果室內是暖氣,就將室外空氣加熱後才進入室內,比如室外0℃,室內20℃,則室外寒風加熱到15℃以後再入室。這樣,就可節約冷、熱氣設備的能源損耗。
三菱電機公司把這一裝置稱做“無損耗”的商品,並在市場上出售。使用此裝置,每當換氣之際,其損失的能源可回收2/3。
有人說解決問題很重要,愛因斯坦卻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發現一個問題,有時就是發現了一個機遇。
工作中不怕問題的出現,最怕的恰恰是“沒有問題”。這裏的“沒有問題”不是真的沒有問題產生,而是發現不了問題,至少在問題剛剛出現時發現不了,直到問題發展得不可控製,或者遭受重大損失,或者失去了絕好的機會,才後悔莫及。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培養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從“Know How”轉換到“Know Why”,才能夠在工作中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夠做到更加卓越。
智慧點撥
愛因斯坦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隻有能發現問題,才能夠進一步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我們要將自己的思維從“Know How”轉換到“Know Why”,努力提升問題的發現力。
(第二節 沒有問題,隻有機會
工作中常常見到有的人因為害怕問題而躲避問題,認為隻要沒有問題就萬事大吉。其實,任何事物的特征都是辯證存在的,有不好的一麵,必然就存在著好的一麵。問題也是如此,它會給我們帶來麻煩與困擾,同樣也可以帶給我們機會。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老總叫來第一個人,說:你在十分鍾之內,給我倒一杯水來。第一個人說到第一點:公司飲水機裏沒有水了。老總說,你不會想別的辦法嗎?第一個人說到第二點:我可以去鄰居家借一杯水,可是我跟鄰居家的小妹不熟,再說鄰家小妹長得太醜,我看了怕有心理陰影。老總又說,沒有別的辦法了嗎?第一個人說第三點:我可以下樓去超市買一杯水,可是我擔心十分鍾之內不能趕回來;我還擔心這一筆財務開支,財務部的主管比較凶,他可能不會批。
大家說,這個故事裏的第一個人,是不是一個稱職的員工呢?不是!
這個老總又叫來第二個人,說:你在十分鍾之內,給我倒一杯水來。第二個人說:好的。說完就出了辦公室。離開辦公室後,第二個人想到第一點:公司飲水機裏沒有水了,那我可以用別的辦法得到水,這是一次鍛煉我才能的機會。他又想到第二點:我可以去鄰居家借一杯水,雖然我跟鄰居家的小妹不熟,但是今天正好有了認識她、和她混熟的理由和機會,今天不熟,以後就會熟了;雖然鄰家小妹長得太醜,但是我多看幾眼,可以鍛煉並增強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假如去鄰居家借不來水呢?他又想到第三點:我可以下樓去超市買一杯水,動作快一點就能來得及,多跑幾步正是鍛煉身體的機會;雖然這是一筆財務開支,雖然財務部的主管比較凶,但是和他交往,可以鍛煉我的溝通能力和部門協調能力。於是,一分鍾後,他寫了個報告提交給老總,提出了兩個方案,一個是去鄰居家借水,一個是去超市買水,讓老總選擇。
那麼,你認為這個故事裏的第二個人,是不是一個稱職的、甚至可以說是優秀的員工呢?是!他正是每個企業所需要的稱職的、優秀的員工!
一個總是讓領導做問答題的員工,不是好員工;一個總是讓領導做選擇題的員工,才是優秀企業所需要的優秀員工。
通過上麵這個故事,我們看到,同樣一件事,為什麼第一個人看到的是問題,而第二個人看到的卻是機會呢?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事、各種各樣的東西,它們究竟是問題,還是機會呢?
有人說,人生的一半是問題,另一半是機會;還有人說,我們要學會從問題中找到機會。但是對於一個積極樂觀、優秀卓越的人來說,他的字典中,沒有“問題”一詞!
一位企業家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位好友到他家中聊天,突然,朋友很生氣地抱怨起他公司的產品和一些客戶。原來,他在一家機械製造商的服務部門上班,每天都會遇到一些機械出問題,或客戶使用時出現的問題,要他去解決。久而久之,他對這些製造問題的客戶和產品產生了很強烈的反感。等他吐完苦水後,這位企業家對他笑著說:“其實我覺得,你不但不應該怪這些產品和對客戶生氣,反而應對他們產生感恩的心才對。”他睜大眼睛問企業家:“為什麼?”企業家回答說:“就是因為產品會產生這些問題,公司才需要請你來工作,否則公司何需花錢請你來上班呢?問題的製造者,才是促使你今日有飯吃的緣由,不是嗎?再比如說:到醫院看病的病人,難道他們都願意自己生病嗎?他們本來就因為生病心情不好,情緒不穩定那是必然的,給予他們多一點關心、多一點理解,更多一點細心,有何不可?”他頓時啞口無言。
之後,這位朋友嚐試著改變態度去麵對工作和客戶,漸漸地,佳評不斷,開始升職,薪水也提高了不少。
這位企業家說出的道理實際是最淺顯的,就是因為有問題存在,需要去解決,公司才需要我們,否則,有哪家企業會拿出錢來養“閑人”呢?而且,出現了問題,也就給了我們改進的機會,我們確實應該感恩而不是抱怨啊。
問題本身就是機會,能否抓住這個機會,還要看我們的表現。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不但要不畏懼問題、不躲避問題,更要積極地發現問題,在問題中把機會挖掘出來。
智慧點撥
問題帶來的不僅僅是麻煩,往往會帶來更重要的機會。對於我們的工作和方法來說,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改進機會。
(第三節 抓住問題的根源,在危機中找轉機
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天,動物園的管理員們發現袋鼠從籠子裏跑出來了,於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籠子的高度過低。他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十米加高到二十米。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麵來,所以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三十米。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麵,於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