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大智慧。誰掌握了這種文化和大智慧,誰就掌握了曆史,誰就能夠創造曆史。
曆史因為千百年的沉澱而厚重,智慧因為無數次的驗證而經典。幾千年的中國曆史是一座知識的寶庫,既可以從中審時勢之變、悟政治得失、學領導智慧,又可以汲取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中國曆代領導者注重對曆史的汲取,把它作為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載體。《二十四史》既是一部蘊藏中國幾千年文明的巨著,更是一部精妙的智謀學著,既是整個中國文化的總綱,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乾隆皇帝曾欽定《二十四史》,其初衷是為了從中察時勢之變、悟決策得失、學領導智慧。他因此受益匪淺,開辟了曆史上的“康乾盛世”,使得國泰民安。毛澤東一生酷愛讀史,尤其鍾愛《二十四史》。他悉心研讀,不僅豐富了自己的史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鏡,從曆史中尋找社會發展、國家興亡的規律、經驗和教訓,總結治國方略和為政之道。《二十四史》對於毛澤東史學素養的積累和他領導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讀《二十四史》,我們可以學習到祖先艱苦創業、開拓進取、曆經磨難而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領略數千年曆史長河中所湧現出的優秀人物的精神風貌。更重要的是,我們得到了這些人物為人處世的智謀策略,借鑒其無窮的智慧,才能使我們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揚長避短,進一步發揮潛在的智慧,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起於傳說中的黃帝(公元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全麵展示了曆代王朝的興衰軌跡,涵蓋了各個曆史時期的經濟、政治、科技、軍事、文化、藝術、外交等多方麵內容。總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紀傳體編寫。
《二十四史》被稱為“正史”。所謂“正史”,是指古代經官方認定而具有國史性質的紀傳體史書。由古代史官記錄在案,由執政者或官方機構正式承認的曆史,大多是出自最高統治集團的旨意,逐漸演變成為政治服務。
《二十四史》是承載華夏文明的史著,是中國人不可不讀的傳世名著,是一個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思想“聖經”,是世世代代滋潤心靈、感悟智慧的永恒寶藏。因此,它是研究中國曆史以及中國古代文化的最具權威性的資料寶庫,堪稱中華文明的百科全書。
本書從《二十四史》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提煉出最精華的部分,展現古人在政、管、功、計、義等方麵的行事過程及思想風貌,其中滲透了不同環境、領域的人們所體現出的無窮智慧。既有統治階級的雄才偉略、權術紛爭,又有普通百姓的生活智慧、仁義道德。它講述了帝王之道,為臣之道及全身之道,貫穿了不同時代的人們對不同事件的處理方法,給我們以相應的借鑒,使我們從中得到精妙的啟發。因此,從管理學、領導學、社會學等角度去挖掘曆史的內涵,延續古代的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書的精華在於,使讀者借鑒史書,領略智慧精華,成為時代的智者和主宰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