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共同從事一個合夥的事業(2)(3 / 3)

《政治經濟學批判》出版後,受到先進工人的熱烈歡迎。但資產階級卻用“沉默的陰謀”加以抵製。在馬克思主義者中,也不是人人都認識它的偉大意義。馬克思、恩格斯的老朋友李卜克內西就對別人說:從來沒有一本書使他這樣失望過。馬克思在德國的許多朋友,雖然表示擁護他的學說,讚揚《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成就,但卻“不願意稍微費點力氣在他們可以利用的雜誌上發表一篇書評,或者哪怕是內容簡介。”[30]

在這種情況下,恩格斯親自動筆寫了一篇內容豐富的書評,於1859年8月6日和20日發表在倫敦德文《人民報》上。它在向工人階級推薦馬克思的科學著作的同時,十分深刻地論述了政治經濟學史的許多重要問題。

恩格斯指出,德國是一個出思想家的民族;但是在政治經濟學方麵,它大大落後於英國和法國。在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中,沒有一個德國人的名字,因為德國缺乏發展這門科學的發達的資產階級關係。當“陳腐可笑的中世紀殘餘……還束縛著德國資產階級的物質發展,當還需要同這種殘餘進行鬥爭的時候,就不可能有德國的政治經濟學。”[31]1848年以後,德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從經濟條件來說,它已具備產生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前提。但是,這時無產階級已經登上曆史舞台;階級鬥爭的現實已經不容許在資產階級視野之內進行公正無私的經濟學研究。適應德國資產階級需要而產生的庸俗經濟學,“為了眼前的聲譽,拿自己的科學作賣淫的勾當,背棄了科學的古典大師……高談協調,而糾纏在最平庸的矛盾中。”[32]這就是它們的特點。無論保護關稅派還是自由貿易派,主張雖有不同,但它們的理論都來源於外國;前者抄襲了大陸體係創立者法國人費裏埃,後者則懷著幼稚而自私的信仰重複英國自由貿易派的論據。

德國社會特殊的曆史發展,雖然排除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取得任何獨創成就的可能性,但是卻為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誕生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矛盾急劇暴露出來;封建殘餘的大量存在,使無產階級身受雙重壓迫和剝削;大工業的勞動鍛煉,交通的發達,工作環境的經常變換,提高了無產階級的革命自覺性。正是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1847年,德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出現了。與此同時,適應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需要,科學的、獨立的、德國的經濟學,即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誕生了。德國是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故鄉。如果說在資產階級著名經濟學家中沒有一個德國人的名字,那麼,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卻是由德國人馬克思創建的。

《政治經濟學批判》是馬克思多年研究的初步成果。馬克思發現唯物主義曆史觀,並運用它來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19世紀50年代末,馬克思完成了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工作,單獨製定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剩餘價值理論,確立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理論體係。《政治經濟學批判》就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要成果”。這部著作的出版,標誌著馬克思已經徹底完成了經濟學的科學變革。

《政治經濟學批判》“決不是對經濟學的個別章節作零碎的批判,決不是對經濟學的某些爭論問題作孤立的研究。相反,它一開始就以係統地概括經濟學的全部複雜內容,並且在聯係中闡述資產階級生產和資產階級交換的規律為目的。既然經濟學家無非是這些規律的解釋者和辯護人,那麼,這種闡述同時也就是對全部經濟學文獻的批判”[33]。這一段話,深刻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質,闡明了批判資本主義製度和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的一致性,闡明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上完成的偉大變革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