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課文中“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如今對當代大學生來說鄉愁便成了國慶時搶不到的車票。
2023年9月23日淩晨一點的寢室已經是一片寂靜,隻有靠門的上床角落有一絲絲亮光。
耳機裏單曲循環的歌曲“還有多遠才能進入你的心,還有多遠才能和你接近”。隻有此刻才明白原來空想也會讓我紅了眼眶。
2022年8月28日離家,一個人來到了一座2300公裏外的陌生城市。距離如今已經過去有一年多。
這是一所專科學校,當我和本地的一位同學在路上聊天時,她已經給我打好了預防針說“其實學校環境也就那樣,千萬別期待太高”。畢竟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其實我從來都沒想過,也沒期待學校的環境能有多好。總覺得在努力的時候選擇了安逸,如今那所專科學校包容了我的平庸,接受了我在高中偷過的懶,我又有什麼資格去選擇更好的環境?一直認為不管環境怎樣,考專升本才是自己這專科三年最重要的事情。
總是被現實的耳光狠狠地打在臉上才算清醒。
最近一直在看到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可我一直認為行萬裏路的前提是讀萬卷書。如果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又該拿什麼行萬裏路?
現在社會學曆成為了敲門磚,各個行業卷的要死。國家最不缺是就是大學生,我一直在想如果有沒考上專升本,那以後又怎麼辦?
可能是因為專科學校,身邊的人好像很少有人在學習,每天都在渾渾噩噩中度過,我也是其中的一個,像他們一樣。可我和他們唯一不同的應該是我和他們家庭環境的差距吧。
大學的舍友也永遠隻是舍友,我們的每一份真誠應該留給同樣真誠的人。
在這裏給每一個剛上大學的學弟學妹留一句話吧:“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管是舍友之間,還是同班同學之間,要永遠記得你們隻是舍友,不是摯友。更不能把所有話對誰都說。背地裏不能和別人討論寢室或者班級裏的任何人。”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的傾聽者是什麼樣的人。
不管是學生會,還是舍友之間的關係都讓人倦乏。一個寢室四個人,卻有三個小群。每個人的表麵看似和睦,卻一切都是表麵現象,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而學生會的水更深。每當學校有什麼評獎評優的活動,大多數都是內定,最後將名單發到班級群裏麵,說是民主評定,在群裏回複“同意”或者“不同意”。
我一直認為這種東西就是一種形式化。即使我們在群裏回複了“不同意”,那麼……會有意義嗎?
想到這裏,現在已經是大二了,而我的大學生活如此迷茫。
是升本,然後考研?還是說混三年出來,隨便找個廠進去打工?但是捫心自問,真的甘心嗎?
我們的努力一直趕不上父母漸漸老去的速度。
感謝讀到這本書的每一位!!!!!以後的故事慢慢更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