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醫基礎理論(1 / 1)

1.緒論

一、中醫學和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概念

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髒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治療特點的醫學理論體係。

二、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形成和發展

1、《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難經》補充了《內經》的不足。成為後世指導臨床實踐的理論基礎。

2、《傷寒雜病論》是張仲景在《內經》、《難經》的基礎上寫成的。《傷寒論》是中醫學中成功地運用了辨證論治的第一部專書。為辨證論治奠定了基礎。《傷寒論》在《素問·熱論》的基礎上,確立了六經辨證論治的綱領。《金匱要略》以髒腑的病機理論進行證侯分析。發展了《內經》的病因學說,提出:“千般災難,不越三條…”

3、《諸病源候論》是第一部病因病機症候學專書,《三因極—病症方論》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學說。《小兒藥症直決》開創了髒腑政治的先河。

4、金元四大家的醫學思想

劉完素:以火熱立論,倡“六氣皆從火化”,“五氣過極皆能生火”之說,用藥以寒涼為主,稱寒涼派。

張從正:認為病由邪生,“邪去則正安”,以汗、吐、下為功去病邪的方法。

李東垣: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治療以補益脾胃為主,稱為補土派。

朱丹溪:倡“相火論”,謂“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治病以滋陰降火為主,稱滋陰派。

5、明代吳又可的《溫疫論》中提出,溫疫的病原“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成”,對溫病的病因學是個很大的發展。清.葉天士創衛氣營血辨證,清.吳鞠通創三焦證。

6、清.王清任,著《醫林改錯》,發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論。

三、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1、整體觀念

(1)人體是有機的整體。體現於“陰平陽秘”和“亢則害,承乃製,製則生化等理論。”在治療上如“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2)人與自然的統一性:

季節氣候對人體的影響: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與此相應的適應性變化,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四時的脈象也有相應的變化,如“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又如“春善病鼻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

晝夜晨昏對人體的影響:“但慧晝安,夕加夜甚。”

2、辨證論治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辨證:是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辯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論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實施治療的過程。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證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同病異治:同一種疾病由於發病的時間、地區以及患者機體的反應不同,或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所表現的證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樣。

異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出現了相同的病機,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