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班師回京(1 / 2)

“經過數月的戰鬥,我軍雖然取得了較大的勝利,但是隨著冬季的來臨,我軍的物資開始匱乏,後勤供給也愈發的困難,吳王,我看著戰爭打不下去了!”旁邊的李發棟說道。“恩,正中所言,正是我擔心的,但是父皇戎馬半生,想必肯定不會輕易的退兵,但是我軍給養確實跟不上了,這是個大問題。”李恪也在一邊為難的說道。“的確是這樣,但是吳王,一旦拖入到冬季,這天寒地凍的,我軍給養供給更是難上加難,而對於高句麗來講,他們可以因時製宜的對我們發動進攻,屆時我們將處於被動不利地位,局麵將會更加的不堪,必定死傷慘重,為大局,吳王必須勸殿下即刻退兵!”李發棟正色道。“正中所言,的確是我軍的死穴,駐蹕山一戰,父皇英明神武,一戰定乾坤,得知安市城被圍,蓋蘇文立刻派出大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傾國之兵十五萬過鴨綠江救援安市。雖然我唐軍兵力隻有五萬,麵對強敵,父皇英明采取誘敵深入的辦法,為把敵軍引入圈套,派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率突厥騎兵千餘人前去迎敵,使阿史那社爾將軍與高句麗兵剛一交鋒就引兵後撤,讓高延壽誤以為唐軍不堪一擊,追至安市城東南八裏處,依山列陣。父皇見高延壽中計,親自與眾將踏查山川形勢,連夜排兵布陣:“命李勣將步騎萬五千,陳於西嶺,派獨孤謀將精兵萬五千為奇兵,自山北出於狹穀以衝其後,父皇自將步騎四千,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敕諸軍聞鼓角齊出奮擊。”次日,高延壽等隻看見李勣所率的一萬餘人,不知有詐便揮軍向前交戰。在北山高處指揮的父皇見時機成熟,命令鳴鼓角舉旗幟,各路伏兵一起殺出。高句麗軍腹背受敵,陣腳大亂。我軍在駐驊山大破之,高延壽、高惠真率領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恩,此戰確實,陛下神機妙算,我等望其項背。”“好了,正中,我等再往後看看,畢竟父皇也是久經沙場之人,而且麾下大將如李勣等不可能看不出來我軍的弱點的!”這時一小校尉來報:“啟稟吳王,皇上召見!”於是李恪與李發棟便來到中軍大營。

果不其然,正如李恪所料,大營內李勣正在勸誡李世民就此罷兵。“皇上,我軍奮戰數月,將士疲敝,糧草運輸又太長,深入敵境數百裏,一旦進入冬季,大雪封路,我軍將退無可退,臣懇請陛下三思啊!”李勣道。“卿之所慮,朕亦感之,然我大唐出兵數萬,耗費糧餉無數,朕心有不甘啊!”說著李世民握緊拳頭狠狠的在桌子上敲了兩下。頓時大帳之內悄無聲息,確實辛苦了數月,確是在安市城下停下,確實大部分將領心有不甘,但是有不得不承認李勣的觀點,一旦大雪封山,到時天寒地凍的,說不好會全軍覆沒。此刻,李恪看了下帳中無奈隻有出來說道:“父皇明鑒,李將軍所言非虛,父皇所講亦非錯,然則我軍作戰數月,收獲亦非小數,我軍連克新城、炫菟、蓋牟、遼東、建安,高句麗大半軍力已然損耗殆盡,我軍即使此刻罷兵,亦然有所收獲,我軍隻要等到來年,潛一員上將即刻滅此國,以泄父皇心頭之恨!”李恪緩緩的說道。也不知道是李恪說的話有用,還是李世民本來就很英明,李世民遲疑的一陣以後,於是下令道:“傳令下去,大軍撤退,來年再戰!”眾將舒了一口氣,連續數月的征伐確實有點累了,可以休息一下,來年必定一戰滅高句麗。

雖然此次沒能畢其功於一役,一戰滅了高句麗,但是對於李恪來說確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證明了自己這幾年來的所學真正可以有用武之地,而此次不但增添了經驗,而且還在軍中助長了自己的深望,不得不說是一次很好的政治積累。“既然我滅不了你,但我也不能讓你把老子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成為還給你,當今之世,什麼東西最好?”思考來,沒錯,人!沒有人,什麼都幹不了,這一次,對不起了!蓋蘇文,我要帶走點什麼了!李恪頓時臉上漏出意思的奸笑。

大軍已經準備完畢。“父皇,兒臣有一個主意,想請父皇參謀參謀!”李恪說道。李世民眼睛一亮,這個兒子每次出的主意都不一般問道:“有何主意,說來聽聽!”“父皇,此戰過後,高句麗軍力大損,而需要大量的補給人員,必定在百姓中強行征召年輕力壯者,數月來,高句麗軍折損的兵力大體在二十萬左右,如此巨大的損失是蓋蘇文所承受不起的,因此,依兒臣愚見,我們既然已經打下了這幾座城池,那麼我們將城內的人口金銀細軟一並帶回,等到來年我軍便可長驅直入到安市城下,再與楊萬春一決雌雄!”“恩,此計甚妙,恪兒,便依你的辦法去辦,但是記住,這些亦是我大唐的百姓,萬不可傷害,等同我大唐臣民待之”李世民緩緩的說道。據《資治通鑒》和《三國史記》記載,大約有7萬高句麗人被迫從遼東遷入唐,充實了大唐東北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