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旁人眼中的段祺瑞(9)(1 / 3)

孫、段之間又是如何呢?打垮曹、吳之後,馮玉祥最先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國家大計,接著段、張也都去電歡迎,孫中山因此北上。然而,大家知道,孫是民主革命的領袖,有他40年的國民革命的經驗,加上國共合作,旗幟鮮明;而段則為北洋首腦,典型的封建軍閥,有他封建的一整套。這樣南轅北轍,相距很遠,孫、段不能相容原是顯而易見的。孫主張召開以人民代表為基礎的國民會議,解決國家的統一和建設問題,而段則主張召開以實力派的代表為基礎的善後會議解決一切。換句話說,孫主張國家大事交由人民去解決,而段主張由實力派的軍閥來包辦。開步走第一腳,雙方就是這樣針鋒相對,無法調和。最後孫的方麵表示讓步,提出兩條:一條是限製善後會議的職權,另一條是善後會議加入各省實業、商業、農會、工會、教育會和學生會等人民團體的代表。聲言所提兩條如被接受,則由善後會議議定召開國民會議的辦法可以同意。可是段派連這兩條也加以拒絕,結果國民黨聲明全體黨員不參加善後會議,否認善後會議有權製訂國民會議的條例,孫、段之間就這樣完全歸於破裂。

段之所以拒孫於千裏之外,一麵固由於他的封建頭腦無法吸收革命和進步的東西,而另一麵則是由於得意忘形,以為他既然得到張、馮和長江各省實力派的擁護,就可以壓倒一切,南方一隅之地不足為患,完全忘記了自己過去和當前吳佩孚武力統一失敗的教訓,後來我又聽說總理遺囑中“廢除不平等條約”一語也深觸段派的大忌,因為段派正以“外崇國信”為名,用盡辦法博取帝國主義的歡心。同時段派拒孫的手段,也是無所不用其極的。試舉一例:孫在北京逝世,政府明令國葬,而段也早已聲言出殯之日他將親臨主祭。出殯那天,我們奉軍各單位都派有代表參加,我是代表津榆駐軍司令部參加的,滿以為段會來主祭,不想臨時宣布說是因為要穿禮服,腳腫不能穿靴而無法前來。當天晚上我問賈德耀究竟是怎麼回事,賈氣憤憤地說:“那是安福係搞的鬼!他們故意在段麵前撒謊,說天安門上有兩個可疑的人在躲躲藏藏,可能對段不利,問段要去主祭誰能負責保險。當然無人敢於負責,因此借口腳腫不去。其實天安門上哪有什麼可疑的人,活見鬼!”不久之後,我從報上看到廣東國民黨政府決定仍由胡漢民代行大元帥職權,仍然高舉北伐的旗幟,心想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爭奪地盤的種種

北洋軍閥時期,差不多所有的軍閥混戰都是為了爭奪地盤,所以每一次混戰結束,總有一次地盤的再分割。這一次除了段、張、馮分割曹、吳的地盤外,還有不少內部的爭奪,情形顯得特別曲折而複雜。

吳佩孚南逃,段、張、馮在召開天津會議的時候,第一個問題就是對於長江各省要不要用兵的問題。以我所知,當時張與馮都主張用兵,而段則堅決反對。張、馮主張用兵的原因,除了想要徹底打垮曹、吳之外,主要都是為了搶占地盤。而段氏不主張用兵,說曹、吳在長江各省的勢力還很大,困獸不可窮追,一窮追,他們就會合力死鬥,合力死鬥就不好辦了。這一說法當然也是有道理的,所以張、馮也不得不在原則上同意。其實,段的不主張用兵,也還另有他自己的打算。段以北洋元老的資格,對於北洋軍閥,無論哪一個,雖然都吸不住,卻都罩得下。當時長江各省實力派,曹、吳倒後,正需要另找依靠,因此一致擁段,作為掩護。而段也正需要他們的烘托,用來與張、馮造成平衡,好讓自己在這平衡木上玩花樣。張、馮也明知有此奧妙,但亦無可奈何,隻得把南下的事情暫時擱下。

南下的事情擱淺之後,緊接著就是段、張、馮爭奪直隸的地盤。先是馮與協同馮倒戈的原直隸督軍王承斌分別在天津附近收編吳軍殘部,意欲保持這一地盤。這是我們奉軍所絕對不能容許的。我們奉軍對馮印象一向很壞,認為馮的野心又大,又會造作,是一個很難相處的人。我記得韓麟春就當麵對我說過:“馮這人最要不得,你那位親戚(指賈德耀)為什麼老跟他搞在一起?”東北將領對馮玉祥印象之壞,由此可見一斑。因此馮的倒戈雖然是我們所歡迎的,但我們處處防範甚嚴,決不讓他鑽空子,占便宜,特別是不能讓他得到任何可以通海的海口。我們有意讓他向西北方麵或者向平漢線方麵發展,津浦路這邊我們是寸土不讓的。因此一開始我們就毫不客氣地把他們收編的部隊繳械了,王承斌因此嚇得逃入租界,馮也不得不知難而止。後來馮得到的地盤隻有察哈爾和綏遠,河南則給了他的同盟軍胡景翼和孫嶽。胡、孫得到這個地盤,還是經過了同背後有閻錫山和劉鎮華支持而段也多少有點縱容的憨玉琨的一場舌戰之後才穩定下來的。

馮被迫放棄占有直隸這個地盤的念頭之後,我們奉軍的李景林即欲據為己有,段卻堅持主張以此給予先在江南發難有功的盧永祥,並且未經協商,突然發表盧永祥和楊以德分任直隸的督軍和省長,事情弄得很僵。後來還是張作霖親自出馬,以解決長江各省問題為名,在天津召集奉軍將領和盧永祥及段的代表吳光新等會議,幾經折中,才決定由奉軍護送盧永祥南回,並將蘇皖兩省地盤一並劃歸段振,騰出直督一缺由李景林接替。因此除數日前已任命王揖唐為安徽督辦外,齊燮元被免職,盧永祥被任命為蘇、皖宣撫使,隨後又令其兼江蘇督辦,而李景林自然接任直督遺缺。於是奉軍也就組織南下宣撫軍,南下有了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