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公元1881年的一天,率軍駐紮山東某地的清軍管帶段從德出操回營,剛換好衣服,躺在煙榻上吸煙。這時,一個親兵入內稟報:“段大人,有人求見!”
段從德不耐煩地皺了皺眉頭。他一邊吸著丫環點著的煙泡,一邊擺擺手說:“不見!”親兵下去後,不一會兒又轉回來,再次稟道:“段大人,來人說是從合肥來的,是大人您的侄子。來人說非見您不可!”
段祺瑞。
“讓他進來吧。”
幾分鍾後,一個穿著單薄、風塵滿身的年輕人出現在段從德的麵前。他個子不高,卻很結實,寬寬的肩膀,圓圓的臉,黑紅的膚色,年紀約十六七歲的樣子。
那個年輕人見到段從德卻滿臉喜色,“撲通”一聲跪下。
段從德回過神來。他放下手中的煙袋,趕緊上前一把扶起了年輕人。
“伢哩!”他操起合肥土話,連聲問道,“你怎麼來啦?你怎麼來啦?”
“我是來投奔叔父大人的。”
“誰和你一起來的?”
“就我——一個人。”
段從德不大相信地咂了一下嘴,又問:“你是怎麼來的?”
“走來的。”
“步行?”
段從德又一次驚訝得說不出話來。從合肥到這裏有2000裏路,而且又是在這兵荒馬亂的世道,在他眼裏還是個小孩子的侄子,竟然獨自一人步行到這裏,真讓人太不可思議了!
他看著眼前這位有膽量和毅力的族侄,望了好久,突然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哈哈大笑起來,連連說:“伢哩!夠種!”
於是,這位步行了2000多裏前來投軍的年輕人就這樣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這一年,他才17歲。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多年以後,就是這個從合肥鄉下跑出來的年輕人會成為赫赫有名的北洋大將陸軍總長、民國總理、政府的元首,成為中國現代史上風雲一時的大軍閥。
他,就是段祺瑞。
段祺瑞,字芝泉,出生於同治四年(1865年3月6日)。
翻開清同治四年(1865年)這一頁曆史,又是一個動亂的年頭——但見中華大地,烽火四起,硝煙彌漫:
正月,新疆南路迎張格爾之子布蘇格入喀什噶爾,浩罕人阿古柏為將,於是諸城多入其手;
張宗禹等敗僧格林沁於魯山;
貴州白號教軍占正安;
二月,黃白號教軍又占石阡;
英船接濟太平軍軍火於漳浦,左宗棠請禁廈門洋官與太平軍交通;
張宗禹等敗於確山,北走;
……
內憂加上外患,令皇上坐臥不寧,大臣們寢食難安。戰亂伴隨饑荒,打破了鄉紳富戶平日裏安然恬靜的生活,更讓眾多黎民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
然而,這一切卻都擋不住新生命的誕生。曆史,並沒有記錄下這一年多生還是少生了多少嬰兒,卻把那些將要在曆史上留下印記的人們的生辰,默默地記錄在案——這不,又一個新生兒響亮地啼哭著,宣告著他的到來。
安徽六安縣太平集迤北三裏,段氏祖居老宅。1865年3月6日,這天初春溫暖的空氣,從窗縫門縫一絲絲透進屋來。段家女眷和下人們進進出出忙碌著,一個個滿臉喜色,笑聲不絕,都說段家真是走了鴻運,老爺子在外馳騁疆場,封官晉爵,這守在家裏務農的兒子又喜得貴子,為段家添丁進口,延續香火,多少代都沒見段家有過這般的喜慶呢。
就在女人們嘰嘰喳喳說著沒完沒了的吉祥話之時,段氏家族中管事的男人們,正湊在一起,忙著翻族譜,給孩子起名兒。一陣議論之後,一位長者站起來宣布:
“按譜係,這孩子該是啟字輩兒的,就叫他啟瑞吧。”
於是,“段啟瑞”這三個字,就被鄭重地寫到族譜之上。當時,族人們隻希望他能給段家帶來吉祥福瑞,卻並未想到,他會成為清朝末年和民國初期叱吒一時的風雲人物——段祺瑞。
段祺瑞的父親段從文,雖出身武將之家,卻一直在家務農,未及在戰場拚殺征戰。段祺瑞五歲時,段從文在合肥大陶崗買下百餘畝好田,一家人也就搬到此地定居並入籍。後來,段祺瑞功成名就,被人尊稱為“段合肥”,這恐怕是父親留給他的惟一印跡了。
對段祺瑞更多的影響,來自他戎馬軍營中的祖父——段佩。
段佩,字韞山,是個嫉惡如仇的血性男子,還在段祺瑞四歲的時候,鄉裏有叫劉丹、劉樞的土豪,“乘洪楊之亂,為暴鄉裏”,段佩“仗義誅之”,劉氏族人因怕他而不敢尋仇,等到他出外從軍,便圖謀報複,害得段家一度遷往壽州炎劉廟以避禍。段佩先加入的是地方武裝“團練”,擔任哨官,後升任管帶。這個時期,清廷因為深受太平天國革命的打擊以及無可用之兵的困擾,於1853年初,授命湖南等十省的四十幾個大官僚督辦團練,禮部侍郎曾國藩因母喪正在湖南湘鄉原籍,因此被鹹豐帝任命為幫同湖南巡撫辦理湘省團練的大臣。曾國藩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在團練的基礎上,初步建成了“湘軍”。鑒於原來的清軍主力綠營軍因為沒有統一指揮而不能打仗,曾國藩辦湘軍一方麵利用中國的舊禮教作軍隊的精神基礎,另一方麵利用宗族鄉土觀念來加強軍隊的凝聚力,通過種種隸屬關係使軍隊從總體上看來仿若“曾家軍”,這種實質上變“兵為將有”的做法使軍隊具有私人性質。曾國藩因此建立起穩固的統帥地位,並成為中國近代軍閥的鼻祖。1861年,曾國藩指示他的得意門生李鴻章收編安徽地主團練,仿照湘軍營製,組成淮軍。段佩作為劉銘傳所率部隊中的一員歸李鴻章部下。1872年段佩官至“銘軍”三營統領,“後以功累保提督銜記名總兵,勵勇巴圖魯,授榮祿大夫,振威將軍”。也就這一年,時值八歲的段祺瑞被段佩接到了駐防地江蘇宿遷,在兵營附近的一家私塾就讀。此後,祖孫倆共同生活了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