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靠山屯(1 / 1)

我出生在東北的黑龍江,是一個標準的八五後

雖然我的家是住在縣城裏,可是在我的童年時期,大多數時間幾乎都是在農村生活的。

那時父母為了生計疲於奔命,根本沒有時間去照顧我,所以在我上學之前,基本都是住在爺爺家。

說起爺爺家,那是一個古老而又特別的小村落,名叫“靠山屯”,距離我所居住的縣城有一百多公裏。

為什麼說他特別呢?因為在東北地區,絕大多數地區都是平原為主,但是“靠山屯”則不同,村子四周都是山,而村子就藏在大山環繞的山坳坳裏,因此得名“靠山屯”

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靠山屯”的交通非常的不便利。

要想去“靠山屯”,就要先圍著盤山公路一圈圈的轉到山頂,到達山頂後,你就會看到一條彎彎曲曲向山下延伸的路,既狹長又陡峭。這便是通向“靠山屯”的路。

公路兩側樹叢密布,野草橫生。就如同兩道屏障,將道路與外界隔開。因此這條路平時很難得到陽光的眷顧,給人一種非常壓抑的氛圍。

每次隻要我經過這裏,都會閉緊雙眼,蜷縮在公交車的座椅上。

因為地勢特殊,所以“靠山屯”就是這條路的終點,因此客車每次在村裏接送完乘客後,都要在按照原路折返回去。

而這條公路又將村子一分為二,所以“靠山屯”又被分為村東頭和村西頭,而我爺爺家就住在村西頭。

“靠山屯”雖說人口少,加起來也不足百戶,但是麵積卻很大,所以村裏人住的也都比較分散,而村子外圍除了耕地就是聳立在四周的大山。

大山很高,且山脈與山脈相連,再加上草木生長茂盛,所以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不僅如此,在茂盛的樹蔭下還有不計其數的亂葬崗,因此大山一直都是村裏孩子的禁地。

那時候的“靠山屯”還都是清一色的土房,爺爺家自然也不例外,據說這所房子還是我太爺爺那時候蓋起來的。

房子的布局也很簡單,從外門進去就是廚房,廚房裏有三個灶台,其中一個灶台上擺放著一個很具有年代感的櫥櫃。

廚房的屋頂沒有天棚,上麵的房梁老高,因為年代久了,房梁上的木頭都熏成了黑色,掛滿了灰塵和蜘蛛網。

整個廚房也就隻有房後的那麵牆上有一個“上懸式”的小窗,窗上罩著一層厚厚的塑料布用來代替玻璃,采光自然很差,即使是在晴天,廚房也是黑黢黢的。

廚房左右兩側各有一個房間,右手邊是西屋,也是主臥,西屋南北各有一個火炕,平時南炕不住人,大家都住北炕,房間雖然有吊頂,但也應該隻是紙殼一類糊上去的,呈弧形,中間高兩邊低,低處站在炕上就能摸的著,房間兩側的炕上都擺放的老式的櫃子,櫃子上則用來堆放被褥。

南北炕上各有一扇窗戶,窗戶同樣是統一的上旋式木質窗,區別是塑料布改成了玻璃,在加上北側的窗戶很大,幾乎和炕一樣的寬,所以白天的光線還算可以。

房間的地上有張桌子,桌子後麵擺放著一個由木頭支起來的架子,蒙上一層罩子當櫃子用,上麵擺放著電視機、收音機、水壺、老式座鍾等物件。而架子上方的牆麵上還懸掛了兩麵鏡子,整個房間因為物件不多,再加上高高的吊頂,就顯得有些空蕩蕩的。

而東屋的麵積比西屋偏小,且隻有一個北炕,炕上同樣有一扇大窗。南側的牆上雖然也有一扇小窗,卻被牢牢的封死了,這個房間打我記事起就一直被閑置著,沒有住人,所以裏麵堆滿了各種雜物,再加上通風不好,整個房間充斥著一股發黴的味道。

這個房間爺爺平時很少讓我們進去,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一般都是奶奶一個人走進屋裏關起門,在外麵偶爾能聽到幾句奶奶的說話聲,卻不知道是在做什麼,所以我對這個房間是既好奇又恐懼。

爺爺和奶奶共育有五個子女,我父親在家中排行老三,大姑和二叔都在外省,而我的小舅因為當年被村裏的一位赤腳醫生打針打壞了腿,落了個終身殘疾,所以一直也沒能成個家。

我還有一個四叔,已經死了,和我四嬸一起沒的,據說沒得那年正好我剛出生,四叔和四嬸生前還留下了一個孩子,也就是我現在的唐哥,比我大兩歲,後來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