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5
《認知驅動》是周嶺先生繼《認知覺醒》後的又一佳作,所以兩者搭配起來食用,效果更佳!在地鐵上看完了《認知驅動》一書,很喜歡的一句話“主動做成一件對他們很有用的事情”,從而印證了剛畢業那會朋友說的“成全他人,就是成全自己。”在書中周先生一直在強調的“利他主義”其實也與最近看過的書都有很大的關聯性,就是能“你能為他人創造出什麼價值。”說法雖然不同,但其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從“我想要”到“我能給”的思維轉變。
雖然非常讚成“利他主義”的認知模式,但是在職場中個人建議還是“有所保留”的“利他主義”,甚至還要基於保護自己的情況下的“利他主義”,不要一味地隻做“老好人”---你的善良應該要帶著些鋒芒,不然很容易會陷入別人的陷阱裏,成為別人操控的棋子。任何時候,我們需要更多地保護好自己。職場如戰場,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才能很好地全身而退。
除此之外,在提升個人影響力的時候,跨界組合成了比較有效的方法論。此刻我的腦海中浮現了大學時候在圖書館中看到的一句話“創新,就是用舊的東西重新組合。”(大概意思)僅僅如此,跨界就能爆發出驚人的威力,是不是想到了蘋果的創始人Steve jobs (喬布斯)的跨界能力而讓蘋果迄今屹立不倒的原因呢?無論是手機還是筆記本電腦,蘋果始終位於世界的頂端,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說到跨界的時候,我想起了喬布斯在2008年斯坦福的演講,那是他癌症治愈後的公開演講,非常坦誠和非常真誠,他隻是說了3個小故事,但是卻讓人收獲匪淺。
第一就是點的聯係,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了解到:你的每一個選擇都會回到你的身上(因果關係)。比如他選擇退學,去學習了書法,於是現在MAC電腦的字體才能如此的漂亮。比如他被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辭退了,然後他創造出了NEXT公司和皮克斯電影,於是他能重新回到蘋果,更幸運的是遇見了自己的妻子,這段故事他發現了自己的熱愛。最後第三個故事關於死亡,所以我們發現手機裏沒有那個關機的按鍵。
跨界後依然能爆發驚人的創造力,這是喬布斯之所以成為傳奇人物的根本原因,他改變了全世界人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認知,所以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自有他自己的方法論。
那麼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又該如何在自己有限的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呢。《認知覺醒》中說到我們的認知改變了是否會促使我們的行為改變呢?《認知驅動》說到了我們的輸出是否真的有價值呢?是否是知識輸出和價值輸出呢?是否真的有在幫助到別人,幫助到社會呢?也許說起來的道理誰都懂,可是真的能做到的卻是少之又少。
所以,年輕人破局真不要給自己設置那麼多的局限,所以不要把自己放置在一個圈子裏麵,更不能用自己的認知水平隨便去衡量一個人的優秀程度,用你的眼光去公開審判一個人隻為了壓低麵試者的薪酬待遇是非常不合實際的做法。企圖用洗腦的方式讓員工認同公司所謂的文化或者人情味,突然意識到,當一個人沒有能力沒有影響力的時候才會覺得人情味重要。當然,年輕人們在接受痛點的時候肯定會很自卑,這就需要加強自己的接受能力和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允許別人對自己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千萬不要成為自卑的理由,認識到自己的痛點,努力地讓自己做到克服目前的問題,一定要看到自己的價值,不要對一個沒能發現你的優點的人相處太久,這樣會非常影響你的成長。每個人的節奏不一樣,每個人的能力不一樣,請永遠都要辨析地看待別人的評價和看法,然後想辦法超越他們,所以他們的看法就變得無關輕重了,你又不是人民幣,做不到每個人都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