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魏晉風流之名士(1 / 2)

兩晉是名士的時代,名士反映了那個時代個人的精神風貌,誌趣追求,他們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甚至不願俗物纏身,他們願意與山水交朋友。

如果說名士,就是有名的人?那可以叫明星;名聲在外而隱居不出的人?那應該叫隱士;才華橫溢不拘小節?那好像僅是如此也稱不得名士。

我之前在網上聽過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學生多年後見到了自己的老師。

“還讀書嗎?”老師問。

“讀。”學生答。

老師滿意的點點頭,背著酒葫蘆揚長而去。

這就是名士風采!

名士最核心的一個字是——真。

大家都聽說過阮籍,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阮籍心情不好的時候,喜歡一個人駕車出去,沒有目的地,一直往前走,走到沒有路了,就放聲大哭。

這樣的“精神病”難免令人擔憂,會不會控製不住自己傷害別人?

阮籍愛喝酒,而且喝很多,但願長醉不複醒。他鄰居開了一家酒館,酒館老板娘是個美豔婦人,老板娘旁邊有一張床,阮籍每次喝醉之後倒在床上就睡。

一個美豔老板娘旁邊躺著一個酒鬼,這被傳到網上指定上熱門!

但大家看到是阮籍,都不以為意,好像什麼都沒發生,就連酒館老板也絲毫不放在心上。

名士是在世俗而不世俗,不拘泥於禮法,不受小節約束,內有至性,渾然天成。

有一大戶人家的小姐因病去世,阮籍平日裏聽說過她,內心很仰慕,但阮籍並不認識她,也從沒跟這位小姐見過麵。

這樣一個優秀的女孩兒,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阮籍難掩內心的悲痛,就徑直到靈堂吊唁,弄得旁邊的人一頭霧水。

如果僅僅看到的是這些人的特立獨行,甚至外在的荒誕,那可能就成為跳梁小醜。

西晉天下大亂,張軌趁機提出去西涼之地安定邊陲,西涼就是今天甘肅一帶,從此建立了張氏涼州政權,也是五胡十六國之一。

張軌喜歡儒學,身邊聚集了很多儒生,其中有一個大儒叫古成詵(讀如森),是儒家禮法的守護者。

當時有一個叫韋高的,非常崇拜阮籍的為人,他聽說阮籍在為母親守孝期間依然喝酒吃肉,於是他就效法阮籍,也喝酒吃肉,這些操作能把孔夫子氣死。果然古夫子受不了了,就提著劍去找韋高,勢必要殺了這個傷風敗俗的東西!結果韋高拔腿就跑,一輩子不敢見古成詵。

那如果古成詵提著劍去找阮籍會怎麼樣呢?那阮籍可能早就死了!母親去世後,阮籍內心悲痛欲絕,吐血鬥餘,精神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哪有心思與古成詵鬥法?

所以這是名士的真。

就像模仿周星馳電影的人,一模仿就惡心,就是因為沒有這份真,或者說做不到這份真。

這麼真的人自然半點兒也做不得假,阮籍就擅長青白眼,遇到喜歡的人,就會“青眼有加”,就是用黑眼珠看你,遇到不喜歡就會對你翻白眼,你看到阮籍用白眼珠看你,那就趕緊識趣地離開就好了。

阮籍做為名士,是痛苦的名士,阮籍是很有才華的人,但他不喜歡當時的政治環境,不願與司馬家合作,司馬昭要與他結親,結果他就把自己喝的酩酊大醉,昏睡了一個多月。

但是態度太強硬也不行,嵇康拒不做官,最後被司馬昭所殺,連嵇康最喜愛的曲子《廣陵散》都沒來得及傳下去。

竹林七賢頂不住權力的壓力,最後妥協開始與朝廷合作,山濤後來就在晉朝做了大官,位居三公。嵇康聽說山濤做官之後,立即與山濤絕交,寫下了《與山巨源絕交書》,但嵇康死之後把兒子嵇紹托付給山濤,山濤不負所托,後來推薦嵇紹也做了高官。在八王之亂中嵇紹拚死護衛晉惠帝,成了晉朝的大忠臣。

父親嵇康不願與朝廷合作被殺,絲毫不影響兒子為晉朝盡忠,父子倆這件事被傳為一件美談,嵇康與山濤的友誼也被傳為佳話。

向秀後來也去朝廷安心做官,劉伶阮鹹醉生夢死,特別劉伶在喝酒中找到了極大的樂趣,在後世有“酒仙”的雅號,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在沉醉中死去,王戎與妻子卿卿我我,享受生活。

但阮籍始終不能找到平衡,喝酒很大程度也是為了逃避,最後聽說做步兵校尉有酒喝,就做了步兵校尉,從此阮步兵與世浮沉,雖生猶死。

另一個大名鼎鼎的名士謝安則不一樣,他一生都那麼從容,進退自如,是名士風度的代表人物。

在東晉孝武帝時期,謝氏家族的時代到了。

以謝安為代表的謝氏家族臨危受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之後功成身退,留下了讓人望塵莫及的名士風采。

直到今天依然讓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就連謝安的孫子謝混的風采都讓人為之傾倒,氣吞萬裏如虎的劉裕後來感慨:“吾甚恨之,使後生不得見其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