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爺爺有五兄弟一個妹妹。大爺爺很年輕的時候就過世了,聽說他的力氣很大,一個人可以拔起一棵不算小的樹。大奶奶改嫁他村,留下一個年幼的姑姑由二爺爺撫養,長大後嫁到我們大山背後的一個村裏。二爺爺過繼在太爺爺兄弟家,生活在同一個村。四爺爺過繼到另外一個鄉裏生活。最小的爺爺剛成婚不久就被當時的黨派抓壯丁抓走了,後麵一直沒有音訊。大家都希望他到達某個地方,而不是在戰亂喪乚了。小奶奶也不知道是不是再嫁,沒有聽到爺爺們說過。
二爺爺和三爺爺兩兄弟住在一個院子裏,中間隻隔著一戶人家。大家互幫互助,就像個大家庭。為了好分辯,、小‘我們分別叫他們為大爺爺和小爺爺。
大爺爺成婚晚,因為窮,討不上堂客。一直在隔壁隊給人家當長工,很是勤勞,力氣也大。三十歲了,還是光棍一個,他舅舅把閨女嫁給他了。夫妻倆人恩愛多年,生下幾個兒女,由於當時的大環境,隻有兩女兒存活下來。在小姑姑隻有三四歲,大奶奶因病離世。此後,大爺爺又當爹又當媽,。三人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
大爺爺相當的能幹,生產責任田到戶,人家糧不夠吃,但他還會有餘糧,還供兩個姑姑上了學堂,在當時那個有許多人目不識丁環境裏,是相當了不起的了。
由於大爺爺勤勞肯幹,人也有威信,被推選生產隊長,這一幹就是十多年。
小爺爺當時的家庭狀況要比大爺爺好,十七八歲就討堂客了,我奶奶十五六就生下了大姑姑,在以後三十年裏陸續生了十幾個娃娃,存活下來就有八個,四兒四女。我爸爸在所有姊妹中排第三,兄弟中是老大。由於大爺爺家沒有兒子,小爺爺人口多,勞動力又少,掙不了多少工分,糧食不夠吃。在我爸爸五六時,爺爺倆兄弟商量著把我爸爸過給大爺爺。我大爺爺的小女兒由於當時年齡小,比我爸大三歲,不願意接納這個弟弟。所以我爸爸就在兩個家庭裏走動,感情都深厚,對兩個父親一視同仁。
由於小爺爺家生養的多,生活越來越艱難。孩子們小不能掙工分,還要吃飯,還要讀書。對於當時的學費一期二塊錢,很多家庭都人拿不出來,更不要說有學上,有書讀。我大爺爺功不可沒,三叔,四叔上過高中都大爺爺資助的,為了一大家子人的生活他力沒少出,苦沒少吃。但我大爺爺天生積極樂觀,從不抱怨,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改善生活。兩個家庭儼然成一個家庭,氛圍融洽,兄友弟恭。我媽媽就是在姑l牽線下走進了這樣子的家庭。
姑外婆是我外公的姐姐,嫁在隔壁隊,清楚爺爺家的狀況,相當於看著我爸爸長大的,知曉爸爸的秉性,當時我爸年輕帥氣,能幹又能吃苦,已經從我爺爺手中接任生產隊長。對於今天才說是官二代囉。但在當時可是沒有工資可以領的,不管修路,修橋,挖渠道都是要衝到最前麵,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這點完全是由大爺爺那言傳身教影響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