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其人神通廣大,結交宦官,橫行不法,連皇帝都聽說過他。他從宦官那裏知道了皇上要頒布大赦令消息,就慫恿兒子殺人。李膺知道了,立即逮捕了張成的兒子,就在這時,大赦令也頒布下來。可是李膺知道張成預先得知了消息,加上十分仇視宦官集團,就沒有遵守大赦令,殺了張成的兒子。這一下,宦官集團抓住了把柄,由張成的徒弟上書給皇帝說李膺不遵皇命,並誣告他交結京城的太學生和各郡的讀書人,結黨營私,誹謗朝政,敗壞風紀。
在宦官們的唆使慫恿下,桓帝詔告天下,大捕所謂的“黨人”,除李膺之外,還有二百多官僚文人和太學生被捕。這些人身戴刑具,囚在獄中,以被蒙頭,受到嚴刑拷打。李膺不僅骨頭硬,鬥爭的策略也很巧妙。他的供詞多涉及宦官子弟,宦官們越審越覺得要引火燒身,也就不敢再行追問。
當時,太尉陳蕃極力反對逮捕迫害“黨人”,他上書給桓帝,義正詞嚴地指出:“今天逮捕入獄加以刑審的人,都在海內外很有聲望。他們都忠心耿耿地為國分憂,對這樣的人,即使給他們子孫十代人以優厚的待遇也不算多,怎能隨便逮捕審訊他們呢?”要他在判決李膺等人的公文上簽字,被他嚴厲地拒絕了。
桓帝皇後的父親竇武平時很喜歡結交太學生,他為營救這些文人,以嶽父的身份上書給桓帝,桓帝不許,他又以托病交印相要挾。在各方麵的壓力之下,桓帝覺得再搞下去會盡失人心,隻好釋放了這些人。但作出了明確規定,禁錮終身,不得再做官。
這就是東漢時期的第一次“黨錮之禍”。
第一次“黨錮之禍”不久,桓帝就去世了,靈帝年幼,就由竇太後臨朝聽政。當初,竇太後之所以能被立為桓帝的皇後,官僚文人集團的首領出了很大的力,竇太後掌權之後,陳蕃、竇武等人當然倍受重用。陳蕃與大將軍竇武共參政事,李膺等人也陸續得到起用。這樣,陳蕃、李膺與竇太後、竇武所代表的官僚文人和外戚勢力就更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為了澄明政治,陳蕃、竇武等人極力主張鏟除宦官勢力,並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先起用誌同道合的尹勳為尚書令,劉瑜為侍中,馮述為屯騎校尉,又授李膺等十九人以官職。到了第二年的五月,陳蕃勸竇武說:“過去蕭望之死於宦官石顯之手,不久以前李固、杜喬又遭了滅族之禍。現在靈帝乳母趙嬈及女官們又與宦官串通一氣,迷惑竇太後。我為大將軍考慮,除禍從速,千萬不可遲疑。”
於是,竇武向太後提出建議說:“宦官的職責在於管理宮中雜務,絕無權力過問朝政,而現在宦官們手握重權,爪牙遍布朝野,天下人情沸騰、怨聲載道,正是為此,應將這些作惡的太監一並鏟除。”太後不聽,陳蕃親自勸說太後道:“我知道言不直則行不正,上欺蒼天,下負人望,所以不敢不說。冒險直言,必然遭忌,但我寧願被殺頭,也不敢有負天下人。現在京師裏喧嘩吵囂,全在議論宦官侯賢、曹節、王甫及夫人宮女等亂政之事,已到了順他們者昌,逆他們者亡的地步。您前一段時間殺了宦官蘇康、管霸,可謂人神共慶,但不久又寬容了曹節等人,那可太危險了。”竇太後還是不聽。
陳蕃、竇武準備以武力消滅宦官,他們先逮捕了鄭颯拷問,供詞中累及曹節等人,竇武上書請求逮捕曹節和王甫,他交上奏章就回家去了。主管傳送奏章的太監朱瑀看到奏章後,又驚又怒,故意破口大罵:“有罪的太監當然可以殺頭,像我們這樣的人怎麼也要全家抄斬呢?”於是,他大聲呼喊道:“陳蕃和竇武上書太後,要廢掉靈帝,殺盡宦官,要造反!”朱瑀召集了十七個身強力壯的太監,歃血盟誓,準備殺掉陳蕃、竇武。曹節聽到後,也哄騙靈帝,讓他持劍帶兵出宮,下令緊閉宮門,收攏印信符節,威逼中書省起草詔令。他們救出鄭颯,軟禁了太後,並搶走印璽,拿著聖旨去抓竇武。竇武跑進兵營,大聲傳令說:“太監造反,平反者封侯!”竇武集合了數千士兵,殺了前來抓他的人,準備抵抗。
到了天明,兩軍對壘,王甫假傳聖旨,對士兵們喊話說:“竇武造反,你們是保衛皇帝的禁軍,不能聽他指揮,誰先投降過來有賞!”士兵見王甫手拿聖旨,平素又怕慣了太監,就紛紛跑了過去。到了早飯的時候,竇武手下的兵都跑光了。竇武騎馬奔逃,但被追得走投無路,最後自殺身亡。
陳蕃得知消息很晚,他集合了八十多名學生和部下,手持武器衝進承明門,正與王甫相撞。王甫立命逮捕陳蕃,但士兵們誰也不敢上前,雖然陳蕃已七十多歲,可威望素著,不可逼視。最後王甫讓人把他圍了十幾層,才算把他抓住,當天即殺死了。
竇武、陳蕃的家人、學生及有牽連者都受株連,或殺或貶,無一逃脫。至此,官僚文人集團被徹底擊敗,宦官勢力更為猖獗。
但宦官對官僚文人的迫害並不就此結束。在宦官們殺死陳蕃、竇武之前,朝野名士及一些有誌氣的太學生密切聯合,相互標榜,乃至互立雅號,在一起清議朝政,有很大的社會影響。他們稱李膺、荀翌、杜密、王暢、劉佑、魏朗、趙典、朱瑀為“八俊”;稱郭泰、宗慈、巴肅、夏馥、範滂、尹勳、蔡衍、羊陟為“八顧”;稱張儉、岑、劉表、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為“八極”;稱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為“八廚”。他們認為,“八俊”是“人之英”,“八顧”能“以德行引人”,“八極”能“導人追宗”,“八廚”能“以財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