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歎了口氣道:“好吧,傳令,司馬家背叛我軍的事情我不追究,現在正式命我三子袁尚為我的繼承者。讓他兼任冀,青兩州的州牧,袁譚降為北海太守。”
袁紹這一句話,確定了袁尚的主導地位。袁譚雖然十分不情願,但也不能違抗父命。但繼承問題解決了,糧草問題卻還是沒能得到解決。
袁尚作為後主,理應為父分憂。為了解決軍糧的問題,他又找到了甄儼,希望他能用甄家的力量支援自己。最後,甄儼同意了袁尚的要求,但他的這個決定,也導致了甄家分成了隨袁派,和隨秦派兩個部分。一部分跟隨袁紹,一部分遷往關中跟隨董凡。
不管怎麼說,袁家得到了甄家的支持,總算是熬過了這一年。而另一邊,劉備四處求賢時,遇到了一位狂生,劉備奇之,便與狂生攀談起來。原來那狂生名為徐庶,知劉備漢室宗親,仁義之名傳於四海,便前來投奔,兩人情投意合,徐庶也深得劉備器重。
徐庶仕官於劉備,這件事也引起了其他兩人的重視。那兩人都和徐庶一樣,是水鏡先生司馬徽的徒弟,龐統和諸葛亮。
寂靜的臥龍崗中,龐統又找到了諸葛亮,卻聽龐統灌了口酒笑道:“我說孔明啊,那王也可比你小子機靈多了。你看,袁紹雖敗,曹操卻也無力將其吞並,兩人沒分出勝負,反倒董凡拿了益州,根本沒按你的計劃被曹操攻破,把你那三分天下的計劃全給打亂了。”
諸葛亮以茶代酒,麵不改色道:“郭嘉,王也都是當世奇才,有這兩人分別效力於董凡和曹操,變數實在太大。我一介草莽,哪裏能將天下大勢預測的滴水不漏?”
原來,諸葛亮早就分析過天下大勢,第一次他認為袁紹,曹操,董凡能成三足鼎立之勢。
結果郭嘉奇謀,董凡在許都大敗。後來,他又注意到了劉備,他發現劉備仁義待人,手下又少有才能的文臣,可以重用他。於是,他又製定出一個新的戰略計劃。
在他的戰略裏董凡攻益州定然無果,曹操會贏袁紹,取河北,吞董凡。
江東勢力在這段時間平定,自己則輔佐劉備平定荊州,再取益州,三分天下。
隻是王也又出奇計,曹操雖然打贏,卻空損了大量糧草,讓袁紹度過了最危險的時候。劉璋勢力則出了張鬆,法正和孟達三個奸細,把蜀中門戶直接讓給了董凡。
益州有失,袁紹未滅。他的第二個計劃未執行便先破產了。
“照我看來,這三分天下的,是袁紹,曹操和董凡。隻要期年一至,董凡曹操一個南下荊州,一個南下揚州,劉備這隻螳螂,安能擋得住董凡的車輪?
他就算僥幸南逃,卻也要麵臨東有曹操,西有董凡的尷尬局麵。他又要做漢室忠臣,曹操和董凡,一個篡漢,一個稱公,他誰都不聯合,必定被滅亡。”
龐統淡然笑道。“依我看,與其投那個早晚都要被滅的劉備,還不如趁早選個明主投了。”
諸葛亮卻麵無表情道:“就算益州沒了,還有荊州和交州可以取,有東吳孫權可以聯盟,河北袁紹現在雖如一空殼,卻也能起到牽製作用。
到時候與我們南北呼應,以三個較弱的勢力共同對付兩個較強的勢力,也並非不可取。”
“孔明你倒是敢想。”龐統笑道。“隻是你敢想,別人未必不敢想。我倒不是說你沒有王鹿山神機妙算,可在兩方的軍師實力想當,誰也算計不了誰時,勝者就是軍事力量強的一方。孔明啊,你真的以為,你能鬥得過王也,搶下荊州麼?”
“每個人都有夢想,不能因為別人強大,我就甘願無所作為。我若輔佐劉備,必當竭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