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鼓勵孩子說出“我能行”(2)(1 / 1)

◎使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我們不能讓孩子一直遭到學業上的失敗,一直得低分,那樣會使孩子產生焦慮。因為孩子很關心學習結果,很在意別人的評價。

社會學家C.庫利認為,孩子掌握知識發展人格的社會化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鏡中我”的過程,即孩子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當做一麵鏡子,然後按照這麵鏡子設計自己的人生軌跡。如果你總說他學得不好,他自然會覺得學得沒勁,幹脆就不學了。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兒童腦神經外科專家,自幼患了一種學習障礙症,小學三年級以前,數學老師從未在他的作業本上打過對號。看到滿本的錯號,他的頭漲得很大。可無論怎樣努力,他還是做不對。四年級換了一位數學老師,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新老師拿起他的作業本,親切地說:“你太大意了,咱們再寫一遍。”第二遍還是沒對,可老師卻在本子上打了幾個對號。他激動得幾個晚上睡不著覺,這對他來說太重要了。後來在老師的幫助下,他竟迷上了數學。

如果從求真的角度講,教師也許不應該這樣做,可教育更是一門藝術,應該求善求美。對於一個從未獨立完成過作業的孩子,父母最好讓他先做幾道容易的習題,使他能夠輕而易舉地完成,再調整作業的難度。反之如果期望過高,孩子會因達不到要求而苦惱,父母也會因孩子的裹足不前而失望。

◎讓孩子有鍛煉的機會。每個孩子都有權利和義務參加集體活動,參與班級管理,應該讓每個孩子都把表現才智的個性心理要求納入集體的目標之中。教師要善於在集體活動中發揮每個孩子的特長,揚長避短,讓謙卑的孩子逐漸克服自己的劣勢。

◎讓孩子在夥伴關係中完善自己。寬鬆和諧的環境,對克服孩子的謙卑心理大有益處。因此父母和教師要致力於為孩子培養良好的夥伴關係,充分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使謙卑的孩子在集體中獲得同伴的認可,獲得心理的滿足,克服謙卑心理。

◎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我們可以讓孩子列出自己的5個優點,然後在各個優點的下麵填上兩個成功人士的名字,雖然這兩個人都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們總的優點並不比我們的孩子多。這樣可以使孩子發現,至少他的某一個長處勝過了許多取得成就的人,從而使孩子得出一個結論——他比自己想象中的自我要高大得多。孩子往往會因這一發現而興奮不已,他自然會發自肺腑地喊出:“我能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