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定計桃源城之變(1 / 2)

周哲在李世民的帶領下來到一處密室。

周哲發現王天明、王伯當、房玄齡和杜如晦早已在此等待了。

幾人分別入座後,李世民率先開口。

“今天主要有兩個議題,一是戰後如何安撫河北道的人心,一是如何發動政變。”

“由於擅殺竇建德,以及安撫不力,選官不公的那個原因,致使劉黑闥反唐,我們應該吸取教訓,做好河北道的安撫工作。”房玄齡提議道。

“確實,不能再出現第二個劉黑闥了,河北道周邊群狼環伺,突厥、契丹,高句麗,新羅、百濟隨時可能出兵侵占河北道地區。天明你有什麼想法嗎?”杜如晦說道。

“安撫民心倒是有些心得,防範外敵並不是我的強項。”

聽聞王天明的發言,李世民點點頭示意其繼續說下去。

“安撫民心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部分入手。”

“政治方麵安排河北道名望高且親唐的官員領導河北道。朝廷不宜過多幹預官員安排,隻需派遣官員監察即可。”

“文化上加強對河北道人民的愛國教育,增強他們對大唐的歸屬感。”

“以上兩點是輔助手段,最重要的是經濟上的措施。隻要生活富足,相信不會再有反叛之心。”

“首先,可以趁此機會將河北道土地收歸國有,任何人隻有使用權,無所有權,防止世家大族大肆囤積土地。”

“其次以村為單位組成合作社,朝廷提供耕牛農具種子,幫助複耕複產。並鼓勵開荒屯田,視情況減免稅收。”

“桃源城可以提供種子和農具的援助。”

“最後可以鼓勵世家大族來河北道投資建設,這方麵哲哥頗有心得。”

周哲本來有些犯困,突然聽到王天明提到自己,一下子精神了。

“可能世家大族不願意來河北道這種苦寒之地,但是可以遊說他們次子庶子前來。”

“如果國庫有多餘的錢財,可以邀請他們承包建設工程,朝廷也不需要一次付清錢款,根據其籌備情況分次付清,最後留一半用作保證金,工程完工一年後無質量問題再付清即可”

“同時承諾相同條件下,同樣的工程率先考慮他們承包。”

“想法很好,但是他們會願意嗎?”房玄齡問道。

“會的,同樣他們也會發現,指著剝削窮苦人民那些錢是賺不了多少的,隻有從朝廷這裏賺錢才是最好的選擇。”

“最終實現將全國土地收歸國有,以後農民隻需交少量的糧食作為農業稅即可。”

“這樣搞豈不是會造成國庫空虛。”杜如晦接著問道。

“不會的,商稅才是大頭。農業稅也隻會收取糧食作為儲備糧即可。”

“這些都是建立在老李奪權成功的前提下,才需要我們考慮的。”

“小哲說的不錯,咱們還是先考慮下如何奪權吧。”

“最好的情況是將當今聖上和太子一網打盡,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奪權之爭。”

“確實。”房玄齡點頭同意杜如晦的說法。

“以我對父皇的了解,他是不會輕易離開長安城的。所以皇城是最好的政變地點。”

聽到李世民的回答,幾人陷入了沉默,收買皇城守衛軍是非常冒險的選擇,而且皇城有四個出入口,不可能完全收買,無形中會增加很多變數。

“如果我們放水引劉黑闥入突厥,而後引突厥入長安... ...”

李世民沒有說完,隻是說了聲不妥後接著說道:“有這種實力,我直接突入皇城不好嗎?”

果然能當皇帝的就沒有一個簡單的角色,還好李世民沒有喪心病狂。很快將引入外敵的計劃打斷。

“別看我,搞政變我可不在行,安撫民心,恢複河北道生產倒是可以複製一下桃源城的模式。”周哲望著看向自己的李世民攤了攤手,無奈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