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 Zheng De Yi Shu
和中國一樣,在西方持性善論者有之,持性惡論者有之,持有善有惡論者和無善惡論者亦有之。持性善論者有古希臘的斯多葛學派和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古希臘斯多葛學派認為,人雖然有自利要求,但人具有理性,能把自身利益與他人利益按照理性的原則進行協調,從而取得和諧。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盧梭認為,人性原來都是善的,原始社會的人都是生活在自由平等之中,善良的人性存在於純潔的自然狀態之中,隻因社會文明特別是城市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惡叢生。這位著有《社會契約論》和《懺悔錄》等名篇的作者認為個人和社會都應該歸於自然才能自由、幸福、平等。
公元四世紀的奧古斯汀、十五世紀的馬基雅維利、十六世紀的霍布士、十八世紀的叔本華等都是性惡論的代表人物。《君主論》作者馬基雅維利認為,人類總有填不滿的欲望和膨脹的野心,趨利避害、自私自利、偶爾行善隻是人們的一種偽裝,是為了贏得名聲和利益。他有一句名言:隻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
性有善有惡論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臘的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和近代的康德。柏拉圖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裏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柏拉圖認為,人有欲望、意誌和理性,當理性能駕馭欲望和意誌時,就能獲得善,反之就是惡。亞裏士多德也認為人有理性和情欲。他提出了三個著名的論斷,即“求知是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動物”、“人是政治動物”。他認為人生的目的在於用理性節製情欲於一個合理的狀態,恰到好處,以獲得人生的幸福。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既是哲學家,又是天文學家和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他認為人有兩個我,一個是“實我”,一個是“真我”。“真我”是理性主導的我,“實我”是情感主導的我,“真我”因為善性的約束而高於惡性欲望的“實我”。 序言 005
主張性無善惡的首推近代思想家洛克,他是英國哲學家、經驗主義的開創人,同時也是第一個全麵闡述憲政民主思想的人。他提出了人心白紙說,認為人之初始,人心都是空如白紙,根本不存在善與惡的問題。善與惡的心理觀念和道德品質都是後天因素造成的,尤其是教育因素造成的。美國現代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也是性無善惡論者,他認為善絕不是什麼玄而又玄的東西,它僅是能滿足人們需要的事物而已,是相對的價值判斷。人性都有發展成善的可能性,隻要有適當的教育,人是能養成善良的品性的。
在整個西方世界,占主流思想的既不是性善論,也不是有善有惡論以及無善無惡論,而是性惡論——基督教的原罪說。根據基督教的創世說,上帝創造了世界後,用泥土創造了亞當,然後取下亞當的一根肋骨創造了夏娃,把他們安放在伊甸園中。後來,亞當和夏娃在魔鬼的引誘下,偷吃了“知善惡樹”上的禁果,犯下了大罪,上帝就把他們逐出了伊甸園。這就是原罪的由來。他們的罪惡遺傳下來,他們的子子孫孫一生下來就是有罪的。為此,人要用懺悔和勞作以及服從禁忌、戒律等來獲得全能全知上帝的救贖,否則,人的靈魂就隻能淪落於苦難的地獄,而不能進入美麗的天堂。
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對人性是善還是惡作出論斷。在馬克思看來,人性無所謂善惡。馬克思說:假如我們想知道什麼東西對狗有用,我們就必須探究狗的本性。這種本性本身是不能從‘效用原則’中虛構出來的。如果我們想把這一原則運用到人身上來,想根據效用原則來評價人的一切行為、運動和關係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後要研究在每個時代曆史的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意義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 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006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概括而論,中國以儒家的人性善為主流思想,西方以基督教的人性惡為主流思想。
而筆者從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辯證法中讀出了人的本性、本質是鬥爭,筆者從以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為代表的唯物主義辯證法中讀出了人的本性、本質也是鬥爭,筆者還從先秦諸子百家、《資治通鑒》、《二十四史》、《三國演義》、《紅樓夢》等曆史名人、名篇、名著中讀出了人的本性、本質還是鬥爭。
人的本性或本質不是和,是鬥;是爭,不是讓;是占有,不是付出。鬥、爭、占有是人的本性或本質,也是動物的本性或本質。
鬥爭是矛盾衝突,是互不相讓的甚至是你死我活的衝突、爭奪。鬥爭是此消彼長的運動,一方戰勝了另一方,一方退讓、退出、消失,另一方顯現、上升、突出。鬥爭還是一種互相滲透的交融,是一種相互結合的過程,是實現新的平衡的途徑,是共同增長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