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軍,也稱為陳慶之兵團,是以南朝陳慶之為將帥的軍隊,主要戰役有徐州之戰、壽春戰役等。
軍團簡介:
陳慶之,南朝時期梁國人。旗下七千白袍軍,以寡勝多,數次大破北魏軍。
統帥簡介: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雲,漢族,義興國山(今中國江蘇省宜興市)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
英雄莫問出處。出身庶族寒門的陳慶之自幼便隨從蕭衍,當時蕭衍還沒有起兵反齊,陳慶之在蕭衍府中的身份隻是一個小書童。公元502年,蕭衍登上了南梁皇帝的寶座。當時年僅18歲的陳慶之被任命為主書。主書這個官職是晉朝設立的,隸屬於中書省,最初由武官擔任,南朝宋時改為文職。所以在蕭衍登基的時候,是把陳慶之作為文人看待的。而據《梁書》記載,陳慶之“射不穿劄,馬非所便”,也說明他在勇力方麵雖然不至於無縛雞之力,但是也絕不是勇冠三軍的猛將,這也是他和那些流芳千古的名將最大的差別。
“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擔任主書後的陳慶之,冷靜地觀察時局政事,期盼著有一天能夠為朝廷效力。在他41歲時,機會終於來了。
主要戰役:
徐州之戰:
公元525年,北魏發生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元法僧失敗後困守徐州。由於覺察到大勢已去,所以元法僧投降南梁,並將徐州拱手送給蕭衍。於是,蕭衍任命陳慶之為威武將軍,帶兵去接應元法僧。這次接應行動並沒有遇到太大阻力,恐怕這也是蕭衍給這個年過四十的昔日好友一次表現的機會。總之陳慶之很順利地把元法僧接應回來後,即被任命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
徐州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對於割據南北一方的梁魏均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北魏當然不允許徐州落入南梁之手,立刻調集兩位宗室元延明、元彧率領兩萬人馬,在陟口一帶紮下營寨阻截蕭綜。元延明派遣手下別將丘大千修築堡壘阻擋梁軍前進,梁軍陷入非常不利的局勢之中。然而陳慶之以硬碰硬的手法用兩千人馬硬撼敵陣。戰鬥一開始便呈現出一邊倒的局勢,倒下的並非處於劣勢的梁軍,而是占有優勢兵力和地形的魏軍。《梁書》中用“進薄其壘,一鼓便潰”這八個字記述了陳慶之以摧枯拉朽的攻勢撕破敵人的防線。雖然首戰告捷,但是此時卻發生了一件出乎意料的變故。問題出在南梁大軍主帥蕭綜身上,他居然在一天夜裏,扔下整個大軍,隻身一人投降了魏軍。因此梁軍發生混亂,魏軍趁亂攻擊,梁軍損失慘重。隻有陳慶之率領本部人馬突圍。雖然這次戰鬥最後收場得很窩囊,但是陳慶之卻顯露出過人的軍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