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都市中,有一些成年的男女,他們不結婚,不同居。而是彼此都有一名固定的異性保持著親密的戀人的關係,但也同時生活在各自的“小家庭”裏。他們與其他的同居者不一樣,他們暫時還不想和戀人生活在一起。他們是放單的戀人,在法國,這種生活方式被稱為“半同居”,在英國則被稱為“分居同過”。而在我們國家,這一現象叫做:第三類單身,也叫Solo族。
如果我們把同居看作是結婚前的試驗期,現在又出現的Solo族,則成為同居的前奏,試婚中的試婚。
第三類單身和其他的單身同居者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是一個新型的單身群體,他們的生活不完全屬於愛情,有一部分是自己的,另一部分是共享的。第三類單身的人,他們有他們各自的住所,自己的朋友圈子,自己的愛好興趣,他們在經濟上也是相對獨立的,消費也是AA製。愛情來臨,他們相愛卻互不影響、幹涉。寂寞時,他們會在周末或假期的時候一起去旅遊、購物、看電影,或是去對方的住所過夜。他們在享受著愛情的同時,也享受著單身的快樂。第三類單身,他們理智果斷,思想獨立,接受新事物快,他們崇尚個性飛揚,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空間,不可否認這是一副美麗的天倫圖。
第三類單身的概述
80年代以後的人普遍存在著缺乏安全感的慣性病,就過去的幸福而言,它多多少少已經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愛情有著太多的謊言,而婚姻有著更多的背叛。那麼,比愛情少一點,比友情多一點的相處模式可能更容易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協、更加長久。“距離產生美”總是有益無害的,戀人甚至夫妻之間保持著十分明朗的距離,說一些無關痛癢的話。幸福的另一種含義或許是:並不是快樂很多,而是因為要求少,關係近了,期待多了,煩惱也就來了,“第三類單身”的出現,誰也不傷害誰,誰也不要求誰,自己還是自己,自由仍就自由著,又可以享受愛情帶給我們的美好,何樂而不為。
其實“第三類單身”是一種減法,是一種減下來的數不知到哪兒去了的減法,但這種生活模式的出現卻顯示出一種“新單身者”的存在,且不在少數,這種新型的生活方式是很多人一直向往的理想境界。
某報報道法國進行了一次全國人口統計,結果顯示近年來同居的法國人數比往年增加了6%,這本無關緊要,隻是在同一個時期,結婚成家的法國人人數下降了19%。這就是問題的關鍵,剩餘的這13%的差額人數到哪兒去了?這些年齡超過25歲的法國人有13%既沒有結婚,也沒有同居,他們怎麼啦?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
事實上,那些成年男女,更多的是指有思想有想法的白領們敢於突破傳統防線,敢於自己對自己負責,不依靠男人,也不依賴婚姻,他們不結婚也不同居,而是組成一種新型的單身群體。他們各自與一名固定的、忠誠的異性保持密切關係,同時依然生活在各自“小家庭”。他們跟人數眾多的同居者不同,他們不願跟心上人組成一對、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他們是放單的戀人,在英國被稱為“分居共過”,在法國被稱為“半同居”,還有一個更形象化的字眼,叫Solo(原意是獨奏、獨唱)。
這類人群並不隻是在國外一些國家有,在我國的很多大城市也在逐漸形成這樣的群體,用我們自己的語言來說是,第三類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