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的源泉:能源科技 第五節(2)(1 / 1)

風速、風級和風向有什麼規定

雖然誰也看不見風,但人們可以從它吹動的物質來感受它的存在和大小、方向等。風的大小,通常以空氣在單位時間內運動的距離,即風速作為衡量風力大小的標準。用米/秒、千米/小時為單位來表示。

通常所說的風速,是指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風速,如日平均風速、月平均風速、年平均風速等。這是由於風時有時無,時大時小,變化多端,所以人們以一段時間內的算術平均值為平均風速。

風速的觀測就是測定風的大小。在很早的時候,沒有測定風速的儀器,人們隻有憑借地麵物的動態來估計風力。據記載,唐朝就已經將風力分為8風級,現在使用的薄福氏風力等級,也是根據地麵物的動態,把風力分為12級,連靜風1級一共13級。有人根據這13級風力的地物征象,把各級特征編了歌謠如下。

地麵無風煙直上,一級看煙辨風向。

二級輕風葉微響,三級枝搖紅旗揚。

四級灰塵紙張舞,五級水麵起波浪。

六級強風舉傘難,七級枝搖步行艱。

八級大風微枝斷,九級風吹小屋裂。

十級狂風能拔樹,十一十二陸上稀。

目前氣象台站是通過儀器來進行風速觀測的。常用的有兩種儀器。一種叫風壓板。它是一塊垂直懸掛且能自由擺動的鐵板,連接在風向標的上方。這樣,鐵板始終處於迎風的地位。在有風的時候,鐵板受風壓向上飄起,根據飄起的程度,就可以知道當時的風速。

另一種叫電傳風向風速儀。它可分為兩個部分:感應部分安裝在室外,指示部分安裝在室內,兩者之間有電纜相連。觀測時,隻要一開電鈕,就可以在指示器上觀測到當時的風向與風速。

目前氣象站發布天氣預報時是用風力,即用風力的等級發布。風力簡單明了。以平均風力而言,一般將枯水季節6級以上的風力,稱為大風;洪水季節5級以上的風力,稱為大風。

“薄福風級”,即從0級到12級,共分13級的風級,這是1805年英國人薄福提出來的,隨後又補充了每級風對應的風速數據,使風級的判斷由最初僅靠自然景觀變化,進步到有精確的風速數據。這種劃分標準,後來逐漸被國際上所公認。1946年,風級的劃分增加到18個等級,但實際上人們常用的還是以12級風為最大,13級以上的風出現極少。

風從何方而來?風從東北吹向西南就叫做東北風;風從東吹到西,就叫做東風。風向就是指風吹來的方向。

早在3000多年以前,我國殷代就注意了風向的觀測,當時把東風稱為穀風,西風稱為彝風,南風稱為凱風,北風稱為涼風。到了封建社會初期,進一步把風向擴展為八個方位,因此有“八麵來風”和八風之說。到了唐代,風的觀測擴展到24個方位。

至於觀測風向的儀器,早在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時代,就出現了候風幡,它與現今機場用的風袋相似。到了東漢時代,有人製成了“相風銅烏”,用來測風了。

現在,氣象台站把風向分為16個方位來進行觀測。在這16個方位當中,主要是東、西、南、北四個正向。另在每兩個正向之間再分三個方向,即正東與正北之間分成東北、北東北、東東北;正東與正南之間分成東南、東東南、南東南;正西與正北之間分成西北、北西北、西西北;正西與正南之間分成西南、西南西、南南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