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人們就萌發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將太陽能光電站“搬”到宇宙空間去--到太空中捕捉太陽能。這並不是幻想,按照人類今天已經掌握的空間技術,建造空間太陽能光電站是完全可能的。
科學家設想的空間太陽能光電站有兩種方案:一種是建立太陽能發電衛星,在衛星上用太陽能發電;另外一種是將月球作為基地,建立太陽能光電站。這兩種方案的基本構想是相同的,都是在地球外層空間利用太陽光能發電,然後通過微波或激光將電能傳輸給地麵上的接收裝置,再將所接收的微波或激光束轉變成電能供人們使用。微波是一種波長極短的無線電波,能夠穿雲透霧,可以幾乎無損耗地直達地球。
空間太陽能光電站高懸太空,既擺脫了氣候、晝夜、季節、天氣的影響,又不占用地球上的任何土地,還避開了大氣層對陽光的阻攔。因此,空間太陽能光電站能夠常年沐浴在陽光中,不分晝夜地24小時發電;而且太陽能電池光板的麵積可以盡量擴大,在高空軌道上大麵積聚集陽光。另外因為宇宙空間沒有空氣,沒有汙染,甚至沒有重量,所以電站工作極為可靠,壽命很長,建成後使用多年也不需派人去維修、管理,成為一個可靠而持久供應強大電力的太空電源。
空間太陽能光電站,不僅能為地球上的人類服務,而且還可通過微波或激光直接為空間的飛行器傳輸能量,或者作為空間大型能源基地。這是為人類提供服務的另一個途徑。
當然,建造空間太陽能光電站並非輕而易舉的事情。這裏不僅有經濟問題,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而且也有技術問題,其中最關鍵的是如何將電站發送到距地麵3.6萬千米的地球同步軌道上去。科學家們建議分兩個步驟操作:第一步是把電站的一個個預先製造好的部件送到低空軌道,派宇航員到那裏去進行組裝;第二步是用火箭將組裝完畢的電站推送到地球同步軌道上。而並非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將在地麵上建好的整個電站,用運載火箭一下子發射到太空中去。
世界上很多工業發達國家都對空間太陽能光電站的建設興趣濃厚。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就發射了一顆裝有147840個太陽能電池的電站衛星,可以發出11.5千瓦的電力。現在,美國航天局還有兩個空間太陽能光電站計劃:第一項計劃名為“太陽塔”,由一組在距赤道上空約12000千米軌道上運行的衛星組成,每顆衛星發電功率為200~400兆瓦。第二項計劃名為“太陽圓盤”,由一組軌道高度高得多的衛星組成,其形狀與太陽塔衛星相似,但是比太陽塔衛星成本更高。每顆衛星上裝有麵積巨大的“鐵翅膀”--太陽能電池板,電池板上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太陽能電池,每顆衛星的發電功率為5000兆瓦。
美國擬建中的空間太陽能光電站,還是一項投資上千億美元的浩大工程。這座衛星電站重51000噸,整體麵積55.12平方千米;光電轉換設備是矽太陽能電池,結構材料是強度大、質量輕的石墨複合材料;微波發射天線的直徑為1千米,地麵接收天線的直徑大約8千米。預計電站的發電功率為500萬千瓦。
人類多次的探月經曆,為在月球上建造和發射空間太陽能光電站創造了條件。如今不少科學家都紛紛提出種種建議和進行理論論證,認為人類以月球為基地建造和發射空間太陽能光電站,在不久的將來即會實現。雖然在月球上建電站的投資巨大,但收益卻很高,很有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