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的源泉:能源科技 第三節(6)(2 / 2)

2.核電站的放射性

人類在現實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受各種天然放射性和人工放射性的影響。據國外有關資料介紹,人體每年受到的放射性輻射的劑量約為。其中包括:

宇宙射線0.4~1msv燃油電站

地球輻射0.3~燃煤電站1msv

放射性醫療核電站

電視射線

與各種天然輻射源和人工輻射源的影響比較,核電站的輻射影響實在是微乎其微。

核電站的迅速發展

自前蘇聯1954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以來,核電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到2002年底,全世界共有32個國家建設了核電站。建成核電站反應堆442座,總裝機容量356746MW,占世界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7%。

根據各國核電站發展趨勢,預計到2010年,世界核電總裝機容量將達400000MW以上。就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例看,已有15個國家核電份額超過了30%,其中立陶宛、法國、比利時、斯洛伐克等四個國家核電份額超過50%。

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展核電的研究和設計工作。1985年開工建設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1991年末,秦山核電站第一套300MW原型壓水堆機組首次並網發電。隨著二期、三期工程的實施,秦山核電站目前總裝機規模已達3000MW。

除秦山核電站外,我國又相繼建設了田灣核電站(總裝機2000MW)、大亞灣核電站(總裝機2000Mw)、嶺奧核電站(總裝機2000Mw)。這些核電站的建成投運為我國核電的開發樹立了良好的典範。根據我國核電站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核電總裝機容量將達32000Mw,占電力總裝機容量比例將由2002年的1%上升到4%左右。盡管如此,我國核電裝機占總裝機的比例距17%的世界平均水平尚有很大差距,未來我國核電的發展還存在較大空間。

核電站放射性影響主要在於核電站運行及閉停時的核輻射泄漏。在反應堆的安全設計中,核燃料被製成了耐高溫、耐輻射、耐腐蝕的陶瓷材料堆芯,這種堆芯可避免98%以上的裂變產物不致逸出。除此之外,核反應堆還設計了三重防輻射保護層:密封的燃料外殼將陶瓷燃料嚴密封護,使裂變產物漏出的可能性極小;燃料外殼設有200~250mm厚鋼製壓力和相互獨立的回路係統,防止了放射性逸出;核反應堆外設計了2~3m厚的混凝土屏蔽層,以阻斷核輻射,保護操作人員和核電站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