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女詩人出身的間諜(1 / 2)

也許人們很難想象“寧為祖國戰鬥死,不做民族未亡人”這樣的詩句和歌詞“春天裏來百花香,朗裏格朗裏格朗裏格朗……”竟然出自同一位詩人的筆下。讓人更難以想象的是,這位詩人在那充滿血與火的抗戰歲月裏,做了一名打入魔窟的紅色女諜!

這位詩人,這位紅色女諜,就是關露。

關露原名胡壽楣,祖籍河北宣化,出生在山西省右玉縣。關露十歲時父親不幸早逝,一家人靠母親教書所得的微薄收入糊口度日。在母親的悉心教育下,關露從童年起就對文學、詩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才思敏捷,成了小小才女。母親因病亡故之後,關露跟隨姨母遷到了南京居住。

1928年,關露順利考入南京中央大學中文係,後轉入哲學係,在這期間開始寫作新詩和散文。1930年,張天翼、歐陽山主編的《幼稚》周刊刊發了關露的處女作《餘君》。特殊的時代給了這位成長中的女詩人特殊的營養,她的詩作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通篇洋溢著熱烈的情感和樂觀的情緒,充滿了戰鬥精神。她先後寫出了《故鄉,我不能讓你淪亡》、《勇敢的軍隊——八百人》等膾炙人口的名篇。

隨著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行為日益加劇,關露不再滿足於僅僅使用筆杆子進行鬥爭,她參加了工人運動和抗日群眾運動,並於1932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她積極參加抗日愛國運動,擔任了上海婦女抗日反帝大同盟的宣傳部副部長,深入廣大女工中間,通過詩歌等形式向她們宣傳革命道理,激發她們的愛國之心和抗日熱情。

1937年八一三事變發生之後,關露沒有向大後方轉移,而是根據黨的安排留在了上海。最初,她依然從事進步文化活動,與一批進步文化人士一起,通過不同形式創作為抗戰服務的作品。但不久以後,她的命運就發生了變化。

1939年秋後的一天,上海地下黨負責情報工作的劉少文找到了借住在中共黨員王炳南家裏的關露。劉少文給她送來了一張電文:“速去港找小廖接受任務。葉劍英。”葉劍英是當時中共南方局的負責人,電文中的“小廖”指的就是廖承誌,當時住在香港九龍。雖然這封電報讓關露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作為一名黨員,她隻有服從。

幾天之後,關露來到香港,安頓好自己的住處之後,關露就按照劉少文提供的地址去找廖承誌。不巧的是,廖承誌恰好出去了,於是她就留了張條子,寫明自己在香港的住址。第二天晚上,廖承誌就來到了關露的住處。與他同來的還有黨內負責敵後和情報工作的潘漢年。廖承誌熱情地給大家作了介紹,幾個人就隨便閑聊了幾句。關露雖然一直想知道組織上給她安排了什麼樣的任務,但還是不好貿然開口。也許潘漢年猜透了她的心思,就很隨意地問了一句:“聽你妹妹胡秀楓說,你和李士群、葉吉卿都有一些來往,對嗎?”

關露聽潘漢年這麼一問,心中似乎有所領悟,就很肯定地點了點頭,回答:“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