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槍,很多很多槍(1)(1 / 1)

當基努·裏維斯在《黑客帝國》(TheMatrix)裏說出這句台詞之後(即本章章節名),我們也許可以設想出好幾種更酷的出槍方式,但不能否認那飛馳而來的槍架就夠酷;當裏維斯在大樓裏激戰時,我們也許可以設想出好幾種更炫的耍槍方式,但不能否認像他那樣也夠炫。

《黑客帝國》為那種槍彈橫飛而不死人的香港式槍戰找到了另一種合理的舞台,所以槍才可以成為重要的角色。片中名槍不少,其中裏維斯在那張幾個人物持槍站立的海報上拿的,是M-16A1。這是他闖入黑客捕手總部後在大廳和樓頂用過的武器。

片中交待過,帝國的時間背景設定在1999年,所以讓人納悶的是,他會用M-16A1而不是M-16A2。要知道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各國就已經用後者取代了前者。不過對此可以作兩個解釋:一是影片在澳大利亞拍攝,在那裏也許找M-16A1更容易些,不過這似乎不成立,因為澳大利亞軍隊的製式武器也是M-16A2;另一個解釋就是導演可能更偏愛M-16A1,認為它那修長的槍身顯得更上鏡一些。M-16A1與M-16A2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槍管周圍的護手,A1是平滑的三角形從粗到細,A2是圓形帶條紋。A2這樣設計是為了更好地把持,但從外形上講,確實不如A1那樣顯得修長。

在20世紀結束的時候,M-16的名槍地位更加鞏固,特別是在與老對手AK-47的比較之下,它設計理念的先進,射擊的精確,特別是對其他步槍設計的影響,都進一步凸現。的確,M-16的名槍之名並非來自它的外形,而是來自它的實力。M-16是由美國著名的槍械設計師尤金·斯通納在20世紀60年代初完成設計的。當時美軍為尋找新一代步槍而招標時,斯通納以其5。56mm的新穎小口徑步槍設計而引起關注,當時設計編號是AR-10和後來的AR-15。但是這個可以稱得上標新立異的設計並沒有立刻引起軍方的重視,在軍方內部迷信大口徑槍的人依然占上風,他們希望以7。62mm口徑的步槍來對抗厲害的蘇製AK-47,因為AK-47就是7。62mm口徑,因此他們最初選用了M-14,並投入越南戰場,而柯爾特公司看中了斯通納的設計並買了下來。

在描寫首批越戰士兵的影片《生於七月四日》(BornontheFourthofJuly)中,湯姆·克魯斯拿的就是M-14。但是M-14的毛病很快暴露出來,它的威力確實很大,在半自動射擊(單發、自動裝填)時相當準確,但在全自動射擊(連發)時,幾乎難以把持,所以老兵們禁止新兵用M-14連發;另外它巨大的槍身也不適合叢林戰。事實上,後來美軍將M-14發展為狙擊步槍,在《黑鷹墜落》(BlackHawkDown)中那兩個自願去保護飛行員的狙擊手用的就是M-14。

說回M-16,在1967年,軍方終於看中小巧的M-16,於是第一批訂貨送到了越南,此時離M-16的設計提出已過了6年。在《我們曾是戰士》(WeWereSoldiers)(又譯《越戰忠魂》)中,梅爾·吉布森所帶領的部隊,就是首批使用M-16的部隊之一。片中老軍士長對M-16的評價是“塑料玩具”,這在當時是很典型的看法。使用了大量合成塑料的M-16確實與傳統概念上的步槍相去甚遠,但是它的威力絕對不可小覷。M-16槍長991mm,槍重3。1公斤,有效射程400m,由於使用小口徑子彈,單兵攜彈量可以比AK-47多25%。而且它的彈頭進入人體後會橫滾,造成非常大的傷害,往往是進口小出口大。它在人體上打開的洞比AK-47還大,所以越南遊擊隊很快就流傳起“小心黑槍打個大洞(M-16呈黑色)”的說法。另外,M-16的準確性令人驚歎,AK-47的有效射程雖然號稱800m(事實上與多數蘇製步槍一樣,它的標尺上連1000m的刻度都有),但在實戰中300m左右的射擊就很難控製。而M-16在200m到300m的距離上,即使沒多少經驗的士兵也可以準確射擊。可以說它的槍身就像是一個完整的吸收後坐力的裝置,射擊時後坐力不僅小而且平直地作用於正後方,使槍口跳動極小。有經驗的士兵在兩發點射中打出doubletape(兩彈一個彈孔)不是不可能的。在遊戲《三角洲特種部隊》的早期版裏,M-16A2的後坐力被設為零,這雖然有些誇張,但是在《反恐精英》裏M-16的改進型M-4與AK-47的後坐力對比是很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