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鄰裏相處,鄭氏也是個好手,她聰明隨和又樂善好施,誰家有什麼困難,能幫助的她必鼎力相助。久而久之,先前與人交往不多的曹家,頗受鄰裏讚譽。
有此賢婦持家,曹家的光景日漸好轉。
在最苦難的時候,鄭氏為曹家帶來轉機,曹錕意識到女人的好,是從鄭氏開始的。女人能夠助他更出眾,改變他的命運,他在鄭氏那兒已得到了最好的驗證。
體麵的夫人不體麵地散盡芳魂
有一天,曹錕外出販布,到了保定城門,兩個守城的士兵攔住他,不但不放他進城,還狠狠地對他謾罵嘲笑了一番。無端受辱,曹錕甭提有多窩火了。回家的路上,他細細想了自己多年來曆盡艱辛,未能改變吃苦受累的命運,連守城小卒都要刁難他,真是灰心。他不想一輩子都這樣窩窩囊囊地活在社會底層,譬如螞蟻,死了都不足惜。
1881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麾下的淮軍到天津大沽招募新兵,曹錕動心了,這或許是個機會,可使他躍出生活底層。沒有和父母商量,也隱瞞了鄭氏,曹錕自作主張報名參軍。
報名可以不使家人知曉,到得入伍之日,家人又怎會不知?
當時,軍人名聲不好,有“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之說。曹父認為,他們曹家祖輩均係善良人家,他也以善良為本,他的兒子怎麼可以去做素有惡名的兵丁呢?最不能接受的是鄭氏,她和曹錕素來相敬如賓恩愛有加,她想不明白為何丈夫突然做這個決定,兵荒馬亂的年月,曹錕這一走極有可能是永生訣別。鄭氏哭哭啼啼。她的淚水並沒能軟化曹錕從戎的決心。
無奈,鄭氏說:“你走吧,我攔不了你,但我決不改嫁,我要伺候陪伴公婆到老,支撐這個家。”
曹錕毫無顧念地走了。鄭氏和曹錕尚無子女,年紀輕輕的她踐行自己的承諾,後來的漫長日子,她孝敬曹家父母,終老曹家。
丟了賣布的營生,曹錕應募入伍,不久被選送到天津武備學堂學習,畢業後去毅軍中做了一名哨官。後來,袁世凱籌建新軍,曹錕投奔袁氏。因腦子靈活,善於逢迎,又肯吃苦,曹錕在軍中頗受上司賞識,被任命為新軍右翼部隊第一營幫帶。
曹錕聽說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有個拜把子兄弟叫曹克忠,在當地很有權勢,人稱“大帥”,於是備下厚禮前去拜謁。常言道,禮多人不怪。這曹克忠也是天津人,曾任廣東水師提督,一看來了個姓曹的小老鄉,很是開心。接著一查族譜,發現曹錕竟是自己的孫輩,自然更加高興,便正式認曹錕為族孫。既然是親人,自然要大力幫助,曹克忠派自己的姨太太去袁世凱那兒為曹錕通融,自此打開了曹錕在袁氏那兒扶搖直上的康莊大道,由幫帶而幫統,由幫統而統領,由統領而統製,日益得到袁氏的器重。
人在貧賤之時,沒誰肯多看一眼,一旦有了權勢,眾人矚目。職銜一路小步快跑,官星冉冉的曹錕,有人來為他說親了,這人是他當年的上司高某。當年高某絲毫不曾留意曹錕,現今卻覺得曹錕相貌不俗,未來前途必無可限量,他主動將自己19歲的胞妹高氏許給曹錕。
高氏生在殷實人家,養得嬌美高雅,又擅長吟詩作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況且是老上司高某的妹妹,曹錕怎會不願意?這個出身寒苦的年輕人,需要一個出身高貴的女子為他撐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