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裏所說到的是KONAMI版本的遊戲王。對於BANDAI版本並不會過多提及。畢竟兩者從卡牌設計到規則完全是兩種東西……。
最初隻存在一些作為卡牌遊戲來說十分簡陋的規則、卡牌設計也與現在有著很大的區別。
當然,也不存在什麼禁止限製卡之類的競技規則,是一種非常原始的卡片遊戲。
【關於初期的卡牌設計】
對於當時所有的卡牌都沒有寫卡牌編號,更沒有防偽閃光標誌加工。
從第二期開始才加入這些防偽對策,在此之前非法偽造的卡已經流入市場。
我並沒有實際遭遇過偽造卡的販賣現場所以也無法詳細介紹,但是市麵上有些卡卻出現了本來絕對不會出現的罕貴度版本(編注:簡單來說比如有些卡本來沒有表麵閃光版本,偽造的卡卻有),直接說明了當時這種犯罪行為的存在。
還有,從設計觀點來看的話有缺陷、也就是常說的錯版卡也相對較多的在市麵上流傳。
也許是受到當時開發方麵還沒有一套完整的卡牌生產體係的影響,經常會出現一些文本描述不全、屬性標誌顏色與通常不同之類、被稱作不良品也不為過的卡牌流出到市場上。
特別是《EX-R》係列所收錄的“戰士族”的“食人蟲”成為了當時最出名的錯版卡。
·怪獸卡的設計
這張卡是否能夠受到戰士族方麵的種族支援效果影響之類的話題很容易發展成爭論,這類問題在當時漸漸浮出水麵。
·怪獸卡的設計
讓我們來根據卡牌種類看一看卡牌設計上的問題。
怪獸卡攻守欄位所占的空間非常大,甚至比文本描述欄還要大一點點。結果導致文本描述部分被壓迫的非常小,說白了就是一個對閱讀非常不友好的設計。
以卡牌本身設計方麵不用說、就算是以記述方麵的實用性來講也難以說是一個好的設計。這種情況到了第二期多少有些改善,相同類型的設計沒多久就被淘汰了。
第三期以後就統一成現在這樣的設計了。
·魔法/陷阱卡的設計
魔法/陷阱卡沒有種別圖標、卡牌分類的辨別極為困難。
(編注:雖然遊戲王wiki上描述“種別”指的是魔法/陷阱卡右上角的“魔”“罠”圖標,但這裏原文作者想要表述的應該是寫在“魔法卡”(魔法カード)右邊的小標誌,如下圖裝備魔法卡“傳說之劍”。)
但是這個時期種別本身就非常少,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並不是那麼令人在意的設計。魔法卡隻有“通常魔法”和“裝備魔法”兩種、陷阱卡隻有“通常陷阱”一種。
順帶一提,新的分類卡牌誕生於1999年3月18日。這個以後會提到。
【關於初期規則】
這裏介紹一下和現在規則有很大出入的部分,大體分為3個部分。
·不需要祭品就可以召喚最上級的怪獸
第一點不同,則是不存在上級召喚(祭品召喚)。上級召喚簡單來說就是“以自己的怪獸作為費用召喚上級怪獸”這點,當時並沒有這種規則。
也就是說,5星以上的怪獸也可以進行通常召喚。
現在不消耗費用就能通常召喚的基本隻有4星以下的怪獸。5星以上的怪獸根據星數不同也必須要支付不同的費用(5、6星需要1隻怪獸、7星以上需要兩隻怪獸)。
雖然也存在半上級怪獸,但是大部分情況下都無法反抗這個規則。(半上級怪獸指那些5星以上根據效果可以不需要費用就能通常召喚、或者可以從手牌特殊召喚的怪獸。)
但是這個時代並沒有費用限製。比如8星的“青眼白龍”就可以沒有任何代價直接召喚出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拋去預算方麵的限製,構築牌組時把怪獸按攻擊力高低依次放入卡組成為了常識。也加上當時還沒有誕生效果怪獸,構築牌組時也沒有什麼功夫可下。
·魔法/陷阱卡一回合隻能使用一張
第二點不同則是魔法/陷阱卡1回合內分別隻能出場1張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