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廣森的家鄉是黑龍江省的小城伊春,伊春也被稱為林城。
這座城市並不出名,金廣森的女兒長大後外出求學,和人們說起家鄉,總有人誤解她說的是江西的宜春。
每到這時,她總要解釋一番,為家鄉正名。
伊春並不是個四季如春的地方,每年有一半的時間,到處都有著冰雪。
金廣森出生時是42年,到他上師範學院那年,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
別處總有個傳說,說東北黑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撒下種子就能收獲,隨便在河裏能捧起水就能撈到魚蝦。
事實上,東北雖然地廣人稀,但也民生多艱,土地不耕種是不會有收獲的,河裏的魚精明得很,用手就能逮到的隻有不能吃的蝌蚪。
金廣森小時候怕水,但是父母知道他去河邊玩,也不說什麼,漸漸地,又怕他願意和水親近了,也慢慢認全了河裏的魚蝦品種,摸透了它們的習性。
金廣森的父母並不識字,但他們知道,有了知識和文化就能改善生活,何況師範類的學校包食宿,還管分配工作,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廣森啊,你可要爭氣,不爭饅頭爭口氣啊!”
“放心吧,我一定會努力的。”
金廣森少年時代神采奕奕,對外麵的世界一直抱有無限的幻想,他想看看天安門,想去看莊嚴的升旗儀式。
考學想要出成績,並不容易。說難,不是因為孩子們智力差,而是家境和教學水平限製,他們的知識基礎不夠牢固。
後來,金廣森很爭氣,考上了齊齊哈爾師範學院,那是他的拚搏之旅開始的地方。
伊春地處林區,目之所及是漫山遍野的參天巨樹。
金廣森要到外麵去,首先要坐一種林區獨有的小火車。
二戰期間,日本人覬覦這片土地上豐富的木材和礦產資源,為了把原材料運出大山修建鐵路。小孩子們在附近玩耍,還從土裏挖到過鬼子留下的彈殼和馬刀。這樣的遺跡,時刻提醒孩子們,和平是來之不易的,要好好珍惜現有的生活。
同時,這地方也曾是抗聯的營盤,英雄們曾馳騁山間,他們的生命塑造了此時和平的祖國。
山中的鐵路與外界不同,主要用來運輸原木,軌道很窄,車廂隻有薄薄的一層鐵皮,人坐在車裏很容易被凍個透心涼。有的鐵皮掉了漆,被鏽蝕了,裂出口子,附近的車廂就會在行駛過程中上凍。
金廣森外出求學心切,顧不了那麼多,他告別了父母親朋,吃了幹糧墊墊肚子,背上軍綠色的帆布背包,便踏上旅程。
小火車上人不多,車廂沒有窗戶,又黑又冷。他隻好每隔半小時就站起來跺跺腳,生怕把腳凍麻了。
車到站的時候,擔任班主任的蕭老師正等著他們這批學生。學生大多是省內的,也有從吉林過來的。金廣森和同齡人們,正處在不知疲倦的年紀,他們嘰嘰喳喳地攀談起來,很快變得熟絡。
到學校後,會分宿舍,男生們趁著路上的時間商量誰和誰一間,基本上得出了初步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