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一座有著英雄傳統的城市(1 / 3)

/>

m�杭州,一座山水城市,在許多人印象中,西湖是一個江南風光秀麗的湖泊,所聯想到的人物,也就是白娘子、蘇小小、西施、蘇東坡、白居易…,這樣一些民間傳說中,或者,史上的才子佳人,顯現在眼前的語言,也就是“山外青山樓外樓、暖風熏得遊人醉”這樣的詩句。

可是,林認為,杭州不僅有春花秋月的勝景,更有史冊上充滿英雄色彩的人物。

“西湖四忠賢”

“西湖陳文龍文化節”的發起與林正秋淵源頗深,早在八十年代初,全市開展西湖文物普查時,陳文龍墓就被列入普查範圍。

由林帶隊的杭師院文物調查小組,對西湖周邊的文物或文物遺址進行了考查。

在那次勘查中,陳文龍墓正式列為“文保點”,林可說是當事人之一。隻是改革開放初期,百廢待興,湖畔有太多古跡與景點有待恢複,撥亂反正,事多紛繁,陳墓並未得到特別關注。

林認為,陳文龍(注1)應當與嶽飛、於謙、張蒼水並列為“西湖四忠賢”。

為了引起市民對史冊上英雄的關注,二0一五年,他在《杭州》雜誌發表了《貓兒橋與宰相陳文龍》(注2)一文,考證了陳文龍在杭州時住在貓兒橋。此地南宋時是一個熱鬧的市場,有藥店、金銀交引鋪、飲食店等。貓兒橋今在中山中路中段,與羊壩頭相對的地方。

陳氏後裔祀祖

雖說陳文龍墓在一九九二年由“文保點”升格為市級文保單位,墓地麵湖背山,傍靠湖畔的北山路,山巔就是西湖名景之一的保俶塔,為一個遊客的必經之地。但是具體位置卻擠在雜亂的民居旁邊,登臨不易,加上宣介有限,多年來鮮為人知。

不過,每年春秋二季,閩省莆田的陳氏後人與海內外陳文龍宗親都會自發到杭州來為先賢掃墓,年複一年,從未間斷。一個偶然的機會,莆田陳文龍紀念館的陳天宇館長(下稱“陳”注3)結識了古研會理事俞長壽(下稱“俞”)。

陳館長對俞說起,陳文龍史跡,莆田方麵已做了許多工作,搜集了曆代地方史誌與家譜的記載,希望杭州史學界朋友能挖掘一下陳文龍在杭州的史跡。

俞聽了,覺得西湖旅遊之所以經久不衰,除了秀麗的風光以外,就是湖上蕩漾著一股民族正氣,嶽飛、於謙、張蒼水、龔自珍、秋謹,這些人正是曆代百姓崇敬的英雄。

他覺得,陳文龍的曆史地位不應低於上述先賢,怎會近代以來不為人注意呢?

找到了林會長,林聽了,說道,宣傳民族英雄正是自己多年的心意,一口應承了下來。林希望群策群力,發動大家一起來考證陳文龍在杭史跡,出一本書。

二0一七年春,莆城陳氏後人再次到杭掃墓。陳又一次談起,希望杭州學者能挖掘陳文龍在杭史實,並恢複西湖邊的陳忠肅公祠堂,如經費有難度,莆田陳氏宗親可以幫助籌措。

召開學術研討會

為進一步考證陳文龍在杭州史跡,二0一八年一月二十七日,由古研會、杭州曆史學會連手莆田陳文龍紀念館等,在新新旅館開了一次陳文龍學術研討會。

那天與會專家濟濟一堂,林率先講話,接著毛昭晰、趙一新、錢法成、盛久遠、桑士達等(注4)做了專題發言。

陳館長說,陳文龍是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宋史》及福建《陳氏宗譜》均有記載,蒙兵大舉南下,宋廷岌岌可危,陳文龍在興化(今莆田)散盡家財,舉兵抗元。在興化城牆上大樹“生為宋臣,死為宋鬼”。隻是城破被俘,押送至杭州,殉國於嶽廟。

明永樂六年(1409)朝廷冊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佑護海上航運與漁民的安全。

清乾隆十六年(1782),皇上加封鎮海王,閩台及東南亞漁民將陳文龍祭為海上保護神。僅台灣就有保護完好的陳文龍廟十六座之多。

林會長以親曆者身份,介紹了陳文龍墓園保護情況,在一九八0年代初期文物普查中,陳墓被列為“文保點”。到了一九九二年,對陳墓進行修繕,升格為市級文保單位。

俞長壽說,根據我的研究,陳文龍墓在元代隻是一個簡易土墳;

明代初重修,壘起了石級與墓牆,成為一座與嶽廟規格相當的忠烈祠。

康熙《錢塘縣誌》載:“參知政事興化軍陳文龍墓在智果寺旁,陳忠肅公祠在葛嶺。”

乾隆《杭州府誌》也有:“陳忠肅公墓在智果寺旁,公諱文龍,曆官參知政事。宋景炎初,興化軍降元,被執至合沙(今杭州紀家橋嶽飛故宅),不屈(而)死。明正德間就墓前建祠。”到了民國時,由於祠堂旁興建省主席公館,部分祠堂建築被拆除。

大家找到陳文龍在杭州史書的記載後,古研會、曆史學會等在莆田陳文龍紀念館支持下著手籌辦“首屆西湖陳文龍文化節”活動。

“陳文龍文化節”

二0一八年六月九日,首屆陳文龍文化節開幕,福建自發到杭祀祖陳氏宗親達數百人,不僅有內地陳氏後裔,還有不少來自港澳台新、美國等遠道而來的客人。

為了開好這次文化節,籌備組請來了義工為大會服務,並得到政府的重視,地點安排在陳墓地不遠西湖邊的少年宮廣場上。與會者統一穿上承辦方提供的“節義文龍”大字的黃色上衣與小黃帽,一眼望去,黃燦燦的,一大片。各家媒體派員采訪,當晚央視國際頻道“海峽兩岸”欄目,播出了西湖陳文龍文化節活動盛況。

一個民間組織的盛會,能得到中央,省市各級媒體關注,林見到電視上播放首屆陳文龍文化節,以及次日報紙、電視台的報導,頗感寬慰。

二0一八年下半年,由古研會、曆史學會與莆田陳文龍紀念館編寫的《陳文龍與杭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出版。林撰文《應大力弘揚陳文龍的愛國主義精神》,他說,陳文龍不愧為與嶽飛齊名的南宋一代民族英雄,他的那種不屈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為杭州湖山增添了光彩。又強調說,已經向省市領導提出建議,盡快立項規劃建立陳文龍祠堂。

(前排居中者為林正秋2019-6-18)

林認為,陳文龍不僅是一個莆田人,一個陳氏家族受尊敬的先輩,更應當屬於杭州、屬於中華民族。陳的愛國節義、忠於國家的行為,不僅感動了一代代海內外的陳氏後人,也應當成為每一個炎黃子孫學習的榜樣。古往今來,西湖之光彩奪目,就是因為有嶽飛、陳文龍、於謙、張蒼水、秋謹這樣的先賢先烈,在天地間弘揚正氣,青山有幸埋忠骨。

這些英雄守護著湖山的秀美,用鮮血書寫了民族史冊的光輝篇章。

二0一九年六月九日,在少年宮廣場舉辦第二屆西湖陳文龍文化節,僅海內外陳氏宗親就達上千人,林會長抱病出席,在會上發言,今天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始,希望陳文龍文化節能夠一年一年舉辦下去,更多人參與進來,更多人了解陳文龍,更多人為史上的英雄而感動。

注釋:1陳文龍(1232-1276)號誌忠,字君賁,福建興化(今莆城)人,初名子龍,度宗為之改名文龍,抗蒙名將。鹹淳四年狀元,蒙軍南下,各地守將望風投降。蒙使二次至興化招降,均被其焚書斬殺。後兵敗被俘,押至杭州,謁嶽飛廟,氣絕而亡,葬於西湖智果寺旁。明代昭封福州城隍神(摘自網絡)。

注2,林正秋著《杭州貓兒橋與宰相陳文龍》載《杭州/生活品質版》二0一五年第四期。

注3,陳天宇,福建莆田陳氏理事會理事長、莆田陳文龍紀念館館長(摘自網絡)。

注4,趙一新,一九四九年生於嘉興,中共黨員,原省民宗委副主任、杭州曆史學會會長(摘自網絡);

錢法成,一九三二年出生,浙江嵊縣人,原浙江文化廳廳長(摘自網絡);

盛久遠,一九四六年生於杭州,浙江曆史學會、杭州曆史學會副秘書長;

桑士達,一九五一年生於上虞,浙江雜文學會會長,省人民政府參事(摘自網絡)。

後記

二0一九年八月後,林教授多次打電話給我,希望能為他寫一本書《杭州史研究與林正秋》。他說,自己年事已高,特別是近日愛人生病住院,心力交瘁,怕力不從心,希望由他口授,提供相關資料,由我執筆,將他與杭州這座城市曆史的一係列故事寫下來。

林本人就是一個多產作家,從教多年,門生多,會耍筆杆子者不在少數。

雖然與林師交往多年,不能說不熟悉,聽了以後,仍然七上八下。

二0一四年以來,多次采訪他,寫過不少稿子,發表在各種報刊上。此書將過往采寫的記錄加以綜合精選,注入新內容而成(注1)。

林師一生悉心鑽研學術,不計名利,成果斐然,敢不竭盡全力。他說,完稿後,如果出版社不肯出,自己掏錢也要出這本書,奮鬥了一生,總得有個交代。

我每寫一段或幾個章節,打印出來,請他過目,與此同時,在古研會微信群中逐章刊載,征求意見,生怕出問題。原想寫成《林正秋傳》或《林正秋評傳》,征求了他的意見。

林說,人有“生不立傳”之說,還是《杭州史研究與林正秋》這個書名比較妥當。

本書可說集數次采訪,與林的口述記錄之大成,參考了各地報刊記者的采訪,其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寫作上兼顧學術性與可讀性,以傳記形式為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