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杭州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林正秋(下稱“林”)為杭州乃至浙江地方史研究與經濟建設做了許多工作,可以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他的學術研究成果與杭州這座城市的改革開放進程息息相關,其教學與學術經曆,或許,可以窺探到人們致力於經濟建設與向文化科學進軍的一個側麵,一個人的足跡,可以佐證一個時代的進程,與眾不同的是,他把自己從事的學科與現代建設聯係起來,做成為公眾服務的工具,而備受各方關注。
有道是“作文先做人”,林教授走過的學術道路,或許,值得後輩引為楷模。
筆者多次采訪他,林侃侃而談,說了許多在學術與教學生涯中鮮為人知的故事以及自己的心聲。本書內容出處,除了筆者自己多次采訪林教授以外,還研讀了他的著述,參考了各地報刊訪問林後所寫的通訊報導,將他斷斷續續對記者的談話融進了本書。
在內容安排上,均在解釋裏注明了出處。
林說,除了教學以外,我對杭州城市史的研究,與文史創作應當發端於一九七八年的最初那幾篇論文《南宋杭州的城市經濟》(1978年2月)發表在《杭州大學學報》;
《五代十國時期的杭州》在《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79年3月)刊出;
另一篇論文《古代的杭州》刊載於《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79年12月),還有《南宋時期杭州的經濟文化》發表在《曆史研究》(1979年12月)上。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林正秋多次被評為杭州市優秀科技工作者、市級勞動模範和浙江省級勞動模範等,他的論文與著述無數次獲得省、市社科類著作的各種褒獎,成為杭州十大文化人物之一(見附錄),一直到今天(2021),在漫長的數十年執教與創作生涯中,編撰了三十餘部專著,數百篇論文,培養了成千上萬個學生。
大致上說,除了教學以外,學術成果可分為四大部分,一是對杭州史的研究;
二是對南宋都城的研究;
三是對旅遊文化的研究;
四是以史學研究成果為基礎,進而為現代建設服務。
有研究認為,林正秋在一生的研究與創作活動中,敢為人先,潛心鑽研地方史,將史學研究應用於現代經濟建設,特別是為杭州史研究創立了十二個“第一”:
文革後,第一個顛覆了教課書上對南宋的定論;
第一個在內地大學曆史係創立地方史課程;
第一個提倡在杭州恢複“宋菜”;
第一個開設“旅遊文化課”;
第一個提出以本土文化為主導開發旅遊;
第一個在市民中普及南宋文化知識;
第一個提出開發南宋皇城遺址與禦街;
第一個以曆史文化為工具促進城市發展建設;
第一個提出開發杭州西溪旅遊文化;
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倡導恢複以宗教文化帶動的旅遊業;
第一個提出以愛情作為文化提升城市知名度與品位來吸引遊客;
第一個挖掘“宋酒文化”並應用於市場。
許多人未敢涉足的領地,他鬥膽嚐試進入,成為首個敢於吃螃蟹的人(注1)。
在實踐中,林正秋對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三個要求,即,“新、深、實用”。
“新”是指內容新,采用新發現、新史料、新觀點、新考古研究成果,而非人雲亦雲;
“深”,做學問一定要沉下去,探究其中的因果關係,對某些現象主張放在當時社會的政經、軍事、文化大背景下去思考,並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知其所以還要知其所以然。
“實用”,也就是古為今用,讓地方史研究直接應用於地方上的經濟建設。
他將自己的研究放在時代進程的大視野中,地方史與現代經濟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地方建設服務、為現代社會所用。他的研究成果難道不足以說明,改革開放以後,林與杭州這座曆史文化名城點點滴滴的發展與杭州的“申遺”成功不無關聯嗎?人們可以從本書中窺探到杭州的建設在改革開放後進程中的許多細節。
注釋:(注1)見《林正秋,一位公共學者》載《浙江故事》2017年浙江作家協會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