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上海往事(1 / 2)

一進五月,上海的天氣就跟道路兩旁瘋長的梧桐樹一樣,日漸一日的密不透風。

夏常沿思南路一路向北。

從小在思南路長大的夏常,感受著思南路幾十年不變的靜謐與緩慢,似乎回到了小時候。

一到淮海中路,撲麵而來的滾滾熱浪以及不絕於耳的汽笛聲,又將他從過去拉回到了現實。

每次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或是心煩意亂時,夏常總會在思南路走上一走,回味過去思索現在展望未來。他很喜歡思南路充分融合了域外風情和上海韻味的獨特氣質,仿佛就是上海的繁華與喧囂都侵蝕不了的一塊寶地,為每一個老上海人都保留了一份關於童年的回憶。

雖然現在已經搬家到了浦東,夏常卻還是喜歡黃浦。黃浦是上海的老城區代表,依然保留著很多老城應有的曆史文化風貌,以及上海租界時的建築風貌。不過黃浦在繁華之外,又是上海的“貧困區”,兩年前,也就是2017年時,戶籍將近90萬的黃浦區,還有六七萬家庭在使用手拎馬桶。

當然,從2018年時,黃浦區開始大力推動舊城改造,不少人家都陸續用上了抽水馬桶。

從小在上海長大,從幼兒園開始,到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夏常從未離開過上海一步!他對上海的大街小巷熟悉得就像是對自家的後院一樣,大到浦東的發展與崛起,小到片區的拆遷與周圍小區樓盤的升值,甚至是一個包子十幾年來的漲價曲線,他都了如指掌。

夏常自認對上海的感情深到了骨子裏,他對上海的熱愛,是天性。他從未想過要離開上海去外地發展,但今天,他第一次動了要去北京或是深圳的念頭。

因為,他再一次創業失敗了!

在黃浦住了十幾年,親眼目睹了黃浦合並了南市和盧灣之後,成為黃浦新區,夏常以為以後可以借助黃浦新區的東風,不料父親因為參與開發浦東新區的緣故,帶領全家搬到了浦東。

當時夏常極為不舍,畢竟小夥伴和赤褲兄弟都在黃浦,更不用說當時人人都說“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夏常就理解不了父親夏祥為什麼放著好好的黃浦區不呆,非要去荒郊野外的浦東。

盡管後來浦東的飛速崛起印證了父親的遠見,他對當年的搬遷到今天還依舊耿耿於懷。

夏常的成長經曆和大多數黃浦人差不太多,家就在南京路步行街後麵的石庫門裏。父親以前在北京東路的五金商店工作,而母親就職於雲南南路的餐飲老字號。

他從小聽著外灘的鍾聲長大,還曾經照過大世界的哈哈鏡,學生時代愛逛福州路書店街和人民廣場地下的迪美。父母和其他上海父母一樣,希望能夠考上公務員,在海關或者市府工作。

結果追隨父親到了浦東的夏常,並沒有如父母所願成為公務員,他學了理科,畢業後自己創業了。

或許是父親不管他如何反對都要搬到浦東的決定,在他的心中埋下了叛逆的種子。又或者是他本來就是一個不喜歡循規蹈矩的人,報考大學時,父母力主他學文科,方便以後走公務員之路,他卻偏偏選了當時還是冷僻專業的人工智能。

因為夏常相信人工智能終有一天會成為最熱門的行業!

在夏常出生當年的4月18日,中央決定開發浦東。1993年1月1日浦東新區管委會成立,直到2001年8月8日,浦東正式成立了行政區,從此邁向了發展的快車道。同年,父親決定舉家搬遷到浦東,和母親一起,積極投身到了浦東的大開發之中。

11歲的夏常從此告別了黃浦歲月,和父母一起來到了浦東,並親身經曆了浦東奇跡般的崛起。

如果說夏常的童年記憶全是思南路、石庫門、人民公園、人民廣場、豫園外灘、南京路步行街,以及小資情調的紹興路,那麼他的少年回憶則是東方明珠、陸家嘴中心,以及已經消失了名字的其昌棧、周家渡、慶寧寺、南碼頭和爛泥渡。

別人或許不知道,夏常卻是清楚,在爛泥渡的附近開發了一個樓盤,全國聞名,是上海豪宅的代表性作品——湯臣一品。湯臣一品的盛名之下,爛泥渡的名字也湮沒在了曆史長河之中。

雖說夏常在浦東長大,伴隨著浦發從荒涼到繁華再到強大,但他最難忘的卻是靜安高大的法國梧桐、精致的洋房、幽靜的馬路;以及長寧富有藝術氣質的電台和寧靜祥和的畫廊;還有楊浦的複旦大學;虹口的魯迅公園;閘北的上海南站老廣場——盡管後來閘北並入了靜安,他還是不習慣把閘北叫成靜安,等等。

上海的點滴過往和每一步的進步,都在夏常的心中沉澱,像是一副濃墨重彩的油畫。

夏常出生在黃浦,長在浦東,在楊浦上大學。大學畢業後,他和同學黃括一起在徐彙成立了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公司成立後,開始時還發展不錯。後來由於他和黃括在技術上的分歧而導致失敗。

第一次創業失敗後,他痛定思痛,差不多休整了半年,又再次和莫何一起創業,成立了奔騰人工智能公司,結果堅持了不到一年,又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