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谘詢委員會委員、審議專家
(以姓氏筆畫為序)
王偉光 王曉暉 王夢奎 王維澄 韋建樺
尹漢寧 龍新民 邢賁思 劉永治 劉國光
江流 汝信 孫英 蘇星 李捷
李君如 李忠傑 李寶善 李景田 李慎明
冷溶 張宇 張文顯 陳寶生 邵華澤
歐陽淞 金衝及 金炳華 周 濟 鄭必堅
鄭科揚 鄭富芝 侯樹棟 逢先知 逄錦聚
袁貴仁 賈高建 夏偉東 顧海良 徐光春
龔育之 梁言順 蔣乾麟 韓震 虞雲耀
雒樹剛 滕文生 魏禮群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論》教材編寫課題組
首席專家 劉樹成 吳樹青 紀寶成 李興山 張宇 胡家勇
主要成員 (以姓氏筆畫為序)
於祖堯 衛興華 王振中 史晉川
李連仲 楊承訓 吳易風 何自力
張卓元 張宗益 張雷聲 林崗
林兆木 周振華 逄錦聚 洪銀興
曹玉書 程恩富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論》教材修訂課題組(第二版)
首席專家 李建平 張 宇 簡新華 胡家勇 蔣永穆
主要成員 (以姓氏筆畫為序)
丁曉欽 王生升 王朝科 盧映西
劉剛 肖斌 邱海平 何自力
張弛 張晨 侯為民 黃 瑾
葛 揚 董金明 靳曉春
導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修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深入研究社會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內在矛盾,科學論證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曆史趨勢,闡明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經驗,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科學認識紛繁複雜的經濟現象提供了基本理論和方法,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政治經濟學的由來和演變
一、政治經濟學概念的由來
在古漢語中,“經濟”一詞表示“經邦濟世”“經國濟民”,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其含義與西方語言中“經濟”一詞有別。西方語言中的“econom”一詞來自希臘語,其中“eco”的意思是“家務”,而“nom”的意思是“規則”。“oikonomike”或“economics”的傳統含義是“家政管理”。早在古希臘時期,思想家色諾芬在《經濟論》一書中,已將奴隸主組織和經營的生產活動概括為“經濟”。該書的目的是告訴奴隸主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財產。在拉丁語中,“oeconomia”一詞同樣意味著家庭事務管理。曆史上,首先從社會和國家範圍對經濟問題進行係統探討的,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以管仲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包括儒、法、墨、農等思想派別,就從社會和國家角度對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對賦稅、貿易、貨幣、價格、田製、土地、人口、國家和市場關係等經濟問題進行了思考和研究,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觀點。
15世紀末到17世紀下半葉,伴隨著歐洲封建製度瓦解和資本原始積累,資產階級最初的經濟學說--重商主義產生了。“政治經濟學”一詞,是法國早期重商主義者蒙克萊田在1615年出版的《獻給國王和王太後的政治經濟學》一書中首先使用的。他之所以將書命名為“政治經濟學”,就是想說明他所論述的經濟問題已經超出了自然經濟的範圍,不再是家庭經濟的管理問題,而是國家或社會的經濟問題。自蒙克萊田之後,“政治經濟學”這一名稱逐漸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