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場的這位老兄叫嚴嵩,用自己的切身經曆為大家驗證了成功的秘訣—左右逢源!
這位嚴嵩在曆史上的名聲並不好,從他生活的明代開始,一直到今天,從來沒有過正麵的評價,全部是罵名。
八歲那年,嚴嵩就成為種子選手童生考入了縣學,在當時成了轟動一時的奇談。
但是接下來的發展並不是那麼理想,十六歲中第之後,發展之路就忐忑不平了。
連續三次進京考試,直到二十七歲才勉強考了個全國第五的成績,進了翰林院。
在翰林院呆了三年,也沒什麼提升空間,
1509年他的母親去世了,他就借著這個檔口回老家隱居了。
朝廷多次招呼他回來上班,他卻說了這麼一個理由:“奸人當道,我不屑於與他們為伍!”
他口中的奸人,就是當時紅得發紫的錢寧和江彬。
那時的嚴嵩,給人的感覺是一個正直的人。
在老家休養了十年之後,在楊廷和邀請之下,嚴嵩再次混跡官場。
這次還是進的還是翰林院,隻不過這次幹的是欽差大臣。
這份差事雖然苦點累點,但是到了地方上也是可以耀武揚威的。
但是這位仁兄實在是運氣不好,去江西傳旨的時候,正好趕上江西地區寧王叛亂,
在危險的時候,他也顧不得傳旨了,一溜煙的再次跑回老家躲了起來。
如果放在今天,非得治他個“玩忽職守”的罪,但是在當時皇帝沒空搭理他,
這個“貪玩”的皇帝朱厚照正忙著到處遊玩呢,哪裏有時間搭理他嚴嵩這個無名之輩。
而作為內閣首輔的楊廷和,是他的老師,也沒有深究這件事。
就這樣,他在老家隱居了兩年,這時候皇帝朱厚照駕崩了,他的老師楊廷和開始代理朝政,
他覺得這是個機會,便再次出場。
到了京城,去找他的老師楊廷和,但是楊廷和卻沒有功夫搭理他,
因為這時候的楊廷和正在和新皇帝進行“大禮儀”之戰呢。
時年四十一歲的嚴嵩,在朝中閑了好久,吏部看他在那裏實在礙眼,就把他安排到那個鳥不拉屎的南京翰林院了。
但是正是這種安排,讓他完美躲過那場“大禮儀”之戰的旋渦。
因為他的老師楊廷和是這場鬥爭的失敗者,
在這場鬥爭中,無數官員落馬,內閣被清洗。
而這時候的嚴嵩,卻在南京翰林院喝喝茶,聽聽京城的娛樂八卦。
這場鬥爭,成了嚴嵩飛黃騰達的契機。
不久之後,在他的好朋友兼老鄉桂咢的幫助之下,嚴嵩從南京調回了北京,並且連升三級,擔任國子監最高長官。
從此之後,嚴嵩的事業人生開掛,飛速升任吏部尚書,時年五十八歲,典型的“大器晚成”。
嘉靖十七年七月,嘉靖皇帝在大禮儀之戰勝利之後,又要把他爹搬進太廟。
這個太廟隻有當過皇帝的人才可以進,幾乎所有的大臣都反對。
但是他們都在等待最有話語權的嚴嵩說話,
重擔一下子落到嚴嵩的身上,這位仁兄洋洋灑灑寫了千餘字,交給了皇帝。
這一千多字的奏折,好像什麼都說了,實際上又什麼都沒說,嚴嵩想當一個和稀泥的騎牆派。
但是看完奏折嘉靖皇帝馬上召見了嚴嵩,因為在他的眼裏,隻有支持他的,或者反對他的,
皇帝特別不喜歡這種騎牆派。
嚇得出了一身冷汗的嚴嵩,回到家連夜揮筆寫下了《慶雲賦》和《大禮告成賦》,用來歌頌嘉靖皇帝的“英明決策”。
大徹大悟的嚴嵩,這次不敢騎牆了,而是選擇了站在皇帝的一邊,說著違心的話,拍著皇帝的馬屁。
很快,嚴嵩遭受到鋪天蓋地的辱罵,在朝廷中引起軒然大波。
但是嚴嵩並不在乎,他樹立了自己新的人生觀:“隻要能飛黃騰達,可以不擇手段,可以背叛所有的人,可以背棄所有的仁義道德!”
對於嚴嵩來說,相對於成功,別人的議論辱罵又算得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