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於謙(1 / 1)

於謙,1398年出生於浙江錢塘縣的書香門第,從小飽就讀詩書,並且涉獵廣泛。1421年,二十三歲的於謙鄉試中舉,到京城趕考,在這次會試中,於謙順利考中進士,並被任命為禦史。

前麵講過,在平定朱高煦的叛亂中,朱高煦投降,按照慣例應該找個人,把他痛罵一頓,這個痛罵朱高煦的人就是於謙。

於謙這一罵,罵的驚天地泣鬼神,把朱高煦罵的戰戰兢兢,伏地不起,把皇帝都給折服了。鑒於這樣卓越的表現,明仁宗的重用了他,從此他走上了平步青雲之路。

1430年,年僅三十二歲的於謙,已經官居三品,被任命為了兵部侍郎,並派他負責巡撫山西、河南等地。

這個優秀青年於謙,成了當時年輕人的榜樣,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偶像。

在巡撫山西、河南的十九年中,於謙威望很高,為民辦事,深受百姓愛戴。

在一次返京的時候,沒有給王振送禮,還被王振給關了起來了,在牢裏他仍破口大罵王振,王振迫於壓力把他給放了。

這麼個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忠臣,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了。

就在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八日那個早晨,作為兵部侍郎的於謙,一聲大喝,挽救了大明帝國的半壁江山,成了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

麵對瓦剌的大軍壓城和明軍低迷的士氣,於謙勇敢的挑起了拯救國家的重擔。

這份重擔責任重大,沒有一點回旋的餘地,一旦失敗,整個帝國將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是堅持戰鬥還是選擇逃跑?

最終,於謙終於克服恐懼,選擇了留下來戰鬥。但是現在的形勢是,麵對著也先精銳的部隊,城中亂作一團的百姓,還有一個在敵人的軍營中作為人質的皇帝,加上多處煽風點火的投降派,還有老弱病殘的守城士兵。很顯然,這大盤棋不好下!

“建議南遷的人,應該馬上殺掉”!

麵對動搖的軍心,於謙鏗鏘有力的表態,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這時候,主戰派的大臣,也站出來支持於謙的觀點:“京城不能丟,丟了京城就失去了大勢!”

作為帶來皇帝的朱祁鈺,被主戰派說服了,並且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給了於謙。

接到命令的於謙,迅速組織了一次軍事會議,商討北京城的防守策略。但於謙很快發現,這個北京城就是個爛攤子,實在沒有足夠的兵力布防。

於是他馬上下達命令,命令各大軍區的部隊進京防守,包括河南、山東等地,這些地區的部隊接到命令,馬上馬不停蹄趕往京城布防,因為他們接到命令,如有違背軍令者,馬上斬首。

但是這些部隊,大部分都是預備役部隊,沒經過實戰,那些經過實戰的精銳部隊,都在土木堡被蒙古軍隊吃掉了。

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於謙把這些預備役課後勤部隊都派上了戰場,可見當時形勢有多不樂觀。

戰爭,需要解決後勤補給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吃飯問題。沒有多餘的人運輸糧食怎麼辦?

於謙又下了一道命令:“所有人來守衛京城的時候,必須先到通州的糧庫,帶夠自己需要的糧食”,這樣軍隊糧食的問題解決好了。

接著於謙又下達了第三條命令:“全國各地的軍隊,隻要能用得上的,全部都集結到京城”!

而此時,也先的騎兵部隊已經在京城外來回遊弋了。

於是,全國各地的大軍,日夜兼程的往京城趕,這些部隊要盡快往京城趕,時間越早,勝算越大,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場衛國之戰什麼時候會打起來。

經過這次全國總動員,到了九月初的時候,京城的兵力已經打到了二十多萬。

糧食充足,軍心穩定,各項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

因為一個混蛋太監王振,整個國家遭到禍害,舉國上下都在罵他,他原來幻想的名垂千古沒得到,換來的卻是遺臭萬年。

王振在土木堡死掉了,可是他的同黨卻成了眾臣的發泄對象,一致上書要求誅滅王振的同黨,誅殺他的九族。

朱祁鈺作為一個代理皇帝,斷然不敢做主,就想把這事給壓下來。

但是這時候,所有的大臣們都不買他的帳,下了幾道口諭,大臣們不肯退朝,非得讓這個代理皇帝做個了斷。

這場麵把朱祁鈺嚇得滿頭冷汗。

這時候,朝堂之上,王振的同黨,作為錦衣衛的王順,想出來拍拍馬屁,嗬斥群臣退去。

這個平時作威作福的錦衣衛,卻在大堂之上,遭到了群毆。

整個朝堂之上,大臣們打成了一團,完全不顧坐在上麵的皇帝,這也是一道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