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時代,宰相被廢除了。
宰相是幹什麼的?
是幫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是糾正皇帝錯誤的。
皇帝不願意受到宰相的約束,所以朱元璋把宰相製度廢除了,
但是宰相沒有了,也就沒有人幫助皇帝處理政務了。
每天那麼多政務,每天處理不完的公文,這可累壞了朱棣。
當了皇帝的朱棣,每天沒日沒夜的工作,根本就享受不到輕鬆,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就撐不住了,所以他必須找幫手。
於是在永樂元年,朱棣任命解縉等七人為殿閣大學士,和他一起處理公務。
這就是曆史上的第一任內閣。
明朝的第一任內閣組成後,再有什麼大事,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方麵的,都要與這七個人討論決定,這些人作為皇帝身邊的人,權力非常的大。
但是朱棣對他們還是有防備之心,怕他們權力過大威脅到皇帝,因此給他們的官品隻有五品,遠遠低於六部官員。
這樣既解決了處理政務的問題,又可以防止這些人威脅皇權。
內閣,逐漸演化為中央權力的中樞,並且成了一個專門的機構。
朱棣為了監視百官和民間百姓,重新啟用了朱元璋廢掉的錦衣衛建製。
這個新的特務集團稱為東廠,這些人權力非常大,所以他們做盡了壞事。
他們負責偵察、抓人,監察百官,魚肉百姓,同時還負責監督錦衣衛。
東廠又歸宦官來管理,東廠的老大必須是太監,東廠歸屬宦官管理。
朱棣通過這樣的設計,讓各部門之間互相牽製,防止他們一支獨大。
在明成祖時期,在官位序列中沒有巡撫這個序列,但是朱棣設置了一個臨時的機構巡撫。
代表皇帝到地方上巡遊解決問題。
但是時間久了,巡撫的工作量太大,一年到頭的忙,沒有辦公的地方,這不好使。
慢慢的,巡撫就變成了在地方辦公的中央一級官員。
這些巡撫們常年奔波,哪個地方有農民造反了,巡撫帶著兵去鎮壓,哪個地方出了問題了,巡撫代表中央去處理。
但是在實際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巡撫經常遇到地方官不配合工作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中央又設置了總督,專門管理巡撫,同時總督又可以管理幾個省的事務,所以遇到事情,巡撫可以找總督協調處理。
朱棣為他的子孫們留下了這些機構,這些機構對於維護大明帝國的統治也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時,朱棣還為他的子孫們留下了更寶貴的財富,就是人才。
這個財富就是人才,曆代英明的君主,都非常注重人才的選拔,因為人才是國家強大繁盛的根基。
而朱棣給他的子孫們留下的這幾個曠世奇才,締造了帝國的繁榮局麵。
他們分別是:
第一奇人楊士奇,仁宣盛世的締造者,正是在他的輔佐之下,朱高熾才能成為曆史上的明仁宗。
第二奇人,楊榮,這位財政能力極強的人才出自翰林院。
第三奇人楊溥,依靠出眾的才學和能力成為大明帝國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