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在朱棣當了皇帝之後,善於治理,國富兵強。
但是在大明北方的幾個鄰居,總是不斷的騎馬襲擾,時不時的騎著馬都內地劫掠一番,然後逃之夭夭。
朱棣對此事很是惱火,派出軍隊去征討,但是這些遊牧民族跟大明軍隊不正麵接觸,采取了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策略。
為了加強北方的防禦,朱棣決定遷都北京。
但遷都這事,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不是你想遷就遷的,並且朱棣拍板遷都,好多大臣是反對這事的。
遷都,朱棣麵臨著重重壓力。
到了明代的時候,江南地區的經濟總量已經超越了北方。
有句諺語“蘇湖熟,天下足”,在南京那個地方,山清水秀,經濟富足,糧食供應充足,過得好好的日子幹嘛要遷都,勞心費力。
朱棣決心遷都北平,大臣們雖然心裏一百個不願意,卻不敢公開唱反調。
遷都就遷都吧,得先把遷去的這些人的吃飯問題解決好吧。
朱棣派了大批部隊到北京地區實行軍屯,亦兵亦農,大力發展生產,但是糧食的產量還是遠遠不夠。
既然南方富足,那就從南方運輸糧食吧。
走水路還是陸路?
陸路顯然不行,肩扛馬馱,運輸量太小,成本太高。
那就走水路吧!水路可以漕運或者海運。
海上風浪大,劫匪多,運輸風險太大,那就走運河吧。
朱棣和大臣們經過反複的斟酌,決定走運河。
但是運河經久失修,好多河道已經淤塞了。那怎麼辦?疏通吧。
朱棣有個非常大的優點,就是說幹就幹,運河不通是吧,命令工部尚書宋禮去治理會通河,很快,這個漕運河道疏通完畢,水路暢通了,這下糧食的問題解決好了。
1406年,朱棣正式下令營建北京城。
我們今天看到的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建築,都是朱棣時期建設完成的。
我們今天可以去故宮參觀,而當時的故宮,是皇帝睡覺的地方,所以這個地方是普通百姓和官員的禁地。
修建好故宮和天壇,然後各級中央官署也建設完成,1421年,朱棣正式下達遷都命令。
這些中央的大官們,在南京那個地方過得非常愜意,現在千裏迢迢的隨著朱棣遷往北平,心裏那個怨恨,那種憤怒都憋著。
不巧的是,在遷都北京之後不久,先是皇宮發生不明原因的大火,再就是各地自然災害不斷,那些不滿遷都的大臣們便開始借題發揮,攻擊朱棣的遷都政策。
麵對接連不斷的自然災害,麵對大臣們的質疑,朱棣心裏也動搖過,也思考過遷都是否正確,但是他還是最終下定決心,一定要遷都。
大臣們上書爭辯,甚至在午門外公開聚集攻擊朱棣的政策,好多上書言辭激烈,朱棣一怒之下殺掉了蕭儀,力排眾議,完成了遷都工作。
朱棣遷都北平,保證了大明帝國長久的安寧,實現了國富兵強。
明成祖朱棣,做了一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大事。
除了遷都這件大事,在明成祖的曆史上,還有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派遣鄭和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