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本來是輔佐皇帝的,換句話說是給皇帝幫忙的,本來君臣之間應該相安無事的,但是如果兩個都有非常強的好勝心,就會產生決策權之爭。
胡惟庸就吃了這麼個虧,最終引發了大屠殺。以後隻要朱元璋看著不順眼的官員,就以胡案論處,斬立決!
從王公大臣到普通百姓,一家家的殺,有罪的殺,無罪的隨便安個罪名殺。從胡惟庸案到處死李善長一家,再到藍玉案,朱元璋建立起了令人人自危的恐怖統治。
這樣,朱元璋仍不放心,他構建起一個特務網,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在他的監控網之下。
錦衣衛們對心懷不軌的大臣,對妖言惑眾的知識分子,對妄議朝政的民間百姓都有生殺大權。
這些人捕風捉影,製造了不少的冤假錯案,殺得人越來越多。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認為,能威脅到他的家族統治人,已經清理的差不多了。
於是,收回了錦衣衛的刑具,把錦衣衛指揮使給殺掉,替他背了這麼多年大屠殺的鍋。
從此,把司法權移交給刑部,國家又回到“法治”的軌道上來。朱元璋認為,以後就天下太平,江山永固了。
說到這裏,各位應該看明白了,朱元璋之所以開始大屠殺模式,是因為他怕自己死後,他的子孫們控製不了那些人。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共有三十八個孩子長大成人。
朱元璋對這些子女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封,他的兒子、女兒大都封為親王、公主,官居一品,就連駙馬們也跟著封為一品大官。
洪武三年,朱元璋首次分封諸王。當時朱元璋已經有十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立為太子外,其他的都被封為王。
朱元璋非常重視孩子們的教育,親自為他們挑選老師進行輔佐教導。
諸王受過良好的教育,長大後大多成器。特別是二子、三子、四子軍事才能卓越。特別是四皇子朱棣最為突出。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進行第二次分封,封第十一子到第十五子為王,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又把第十六到二十五子分封為王。
朱元璋誅殺功臣良將,地方邊防重任都交給了他的兒子們。他希望通過分封讓眾位皇子能起到拱衛王室的作用。
曆史上曾經有分封,西周分封製,西漢初期的郡國並行製,老皇帝們的願望是美好的,但現實卻是最終同室操戈,骨肉相殘!
朱元璋分封那麼多皇子,下麵的大臣沒意見嗎?當然有!
那些文官武將,無論你功勞再大,學識再豐富,奮鬥一輩子最高也就混個二品、三品的,這朱元璋的兒子們,一出生就是一品,大臣們心中肯定是不滿的。
雖然心裏不滿,也知道這麼大規模的分封,將來肯定會招致禍患,但是官員們都不敢說話。隻有一個不怕死的葉伯巨,被關進監獄,含冤而死。以後再也沒人敢說了。
1389年,時值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已經六十二歲。他想要鍛煉一下朱標,把許多政務交給他去做。
朱標批閱奏章,都是從寬量刑,寬厚仁慈,越是這樣,朱元璋越是擔心。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再次掀起了誅殺胡黨的高潮,想把所有的刺角都給太子削幹淨。
太子朱標對父親的做法難以理解,雖然知道父親用心良苦,但是與父親的嫌隙日漸擴大。
朱標想改變什麼,但是他發現在強大的父親麵前,他什麼也做不了,最終鬱鬱而終,享年38歲。
朱標太子死後,朱元璋於洪武二十五年,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允炆自幼聰明好學,懂得禮法,深得朱元璋喜歡。但是朱允炆和他父親朱標一樣,不善心機而且寬厚仁慈,這又是朱元璋所擔心的。
朱元璋再次發起大屠殺,幾乎將所有的功臣良將屠殺殆盡,上演了一幕幕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劇。
朱元璋做完這些,終於放下心來,認為朱家江山可以永固,他的皇太孫可以穩坐龍椅了。
朱元璋沒有想到他死後的第二年,燕王朱棣就發起了“靖難之役”,朱允炆連同他的皇宮,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