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
我一掌快若閃電,一擊即收。
“啪嗒。”
兩塊八紅磚半截還在木樁上。
有兩截落地應聲碎裂。
“嗯,進步很大,不過也不能驕傲自滿,這練功啊,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必須每天都要保持,否則幾天不練就會荒疏哦。”
我笑嘻嘻地應聲道:“明白爺爺,如今天天在家,有的是功夫,我保證晨起練一遍,睡前再練一遍。”
“吃早飯了他爺爺,小歌。”
老媽李豔蘭脫著圍裙喊道。
“哎,來了媽,爺爺我扶你。”
我扶著爺爺豐建國進屋。
我就是這次故事裏的男主,名字豐歌,認識我的人都叫我小歌。
聽上去很像小哥對不對?說起這名字呀,就要講到我的老爸豐正良了。
05年在我出生時,電視裏【仙劍奇俠傳】正播放得火熱,老爸為了我能和胡歌那麼帥,於是,你們懂得!
我家的房子是個反 L形。三間瓦房正屋的西邊,有兩間朝東的副房。
一間是爺爺住的,一間是廚房。
三間瓦房東邊是老爸老媽住的,中間是客廳,西邊就是我的房間了。
雖然這樣的亮堂的瓦房在古樓村屬於中上等,但是我的女友明顯不滿意。
畢竟現在自己修的小洋樓,或去城裏買房的人,一抓就是一大把。
我今年已經18歲了,村裏的吳嬸對我家那是知根知底,覺得非常合適,就把她的侄女小芬介紹給了我。
女方也確實很漂亮,容貌非常耐看,身材也很好,尤其皮膚好的出奇。
來家裏也看過了,吃了飯,拿了紅包,但是一直沒說不同意,也沒有點頭答應,就這樣不鹹不淡的處著。
依我家的條件,在以前絕對是很好找媳婦的,但是如今的年代完全不同了,女孩子個個都很現實。
當年我高考不利,也就放棄了複讀,因為爺爺身體不好,父親也剛好開車撞壞了腿,至今還仍不利索呢。
可是家裏有很多地,由老媽一個人勞作,我特心疼,所以決定在家算了。
古樓村的泰和胡蘿卜,是山城三川區泰和鎮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泰和胡蘿卜種植區域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年降雨量在1100—1400毫米之間,年均日照1316小時,年均氣溫18℃,無霜期331天,大於10℃的活動積溫高達5364℃,適合泰和胡蘿卜的生長。
泰和胡蘿卜肉質根長圓柱形,長25—30厘米,橫徑2.5—3.5厘米,單根重150—200克。
表皮呈紅色、較光滑,須根較少;肉紅色,心柱黃色、較小;味道香甜,風味濃鬱,生食脆嫩,熟食化渣。
2014年11月18日,國家農業部正式批準對“泰和胡蘿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泰和胡蘿卜種植曆史悠久,已有二百餘年曆史。
早在清朝末年,泰和胡蘿卜種植基地,就在全縣三江流域的各個衝積河壩,已經是大規模栽培。
民國五年(1917年)版《三川縣誌》記載本縣種植胡蘿卜有如下盛況:
“泰和胡蘿卜有黃白二色,長五六寸,縣屬凡河岸沙土皆種之,為年節品屆時舟載如梭,盛行山城和豐都一帶尤視為奇珍雲。”
解放前,泰和胡蘿卜銷售到涪陵、豐都一帶。沒有公路以前,泰和胡蘿卜全部走水路運輸到山城各地銷售。
由於甜度高,爽口化渣,又不易得,山城人往往輕易不舍得吃,隻在過年期間辦酒席或招待客人時用。
久而久之就有了“胡蘿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過年。”的民謠廣為流傳,也有了“離了胡蘿卜不成席”的說法。
我扶著爺爺坐下,老爸踮著腳也過來了,自從三輪摩托車撞車以後,好好的家庭少了個勞力從此一落千丈。
胡蘿卜收獲是份量較重的產品,靠老媽一人肯定不行,這就是我留下的原因,父母也明白可又能怎樣呢?
那可是家裏經濟的重要來源啊!
太爺爺曾經是太平天國的小兵,失敗後就一直窩在這山旮旮裏生活。
爺爺從小練武,不過老爸認為,練武沒出息,又辛苦又浪費時間。
所以他打死也不肯學,這也是爺爺非得要教我了,他想把它傳下去。
不過現在老爸很後悔,要是他也學了的話,撞車時也不至於反應遲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