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房地產的第一場雪(1 / 3)

2007年11月,剛剛步入冬季,不斷升溫的房地產迎接到了第一場雪。許多企業感到始料未及,其實,結局在開始時就早已注定。

資本最擅長擇利潤而居,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法律與道德的底線;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似乎就在一夜間,房產成了暴利行業,越來越多的人湧入房市分一杯羹。然而,資本越大膽,房產的泡沫越大,冬天的腳步就越逼近。

被組合拳擊中的地產泡沫

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頭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對於中國房地產業而言,也是如此。

熱血沸騰的時代正在漸漸遠去,漸漸升溫進而轉為火爆的房地產市場,早在2007年就拉響了橙色預警。

2007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2007年中國服務行業發展報告”,其中言辭犀利地指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已經浮現,在規模、結構、價格和利潤等方麵都存在明顯的不合理因素。接著,出示了數字證明,2007年第二季度,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64%。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同比上漲66%。有的城市一個月內房價漲幅超過20%,房價新高不斷被刷新,漲價幅度讓人觸目驚心,每天都在創造著曆史。

在“起台風,連豬都會飛”的時候,地產業一片欣欣向榮,房地產大亨出盡風頭,賺得盆滿缽盈。但是,浮華背後潛藏危險因素,表麵風光下卻是滿目瘡痍。利潤的吸引不經意間使得市場化逐漸背離了國計民生的正常軌道,房價的高升掩飾不住房地產行業的內傷:房價過高、上漲過快。有的地方房價年上漲速度高達30%—50%,且總量過剩,結構失衡,一方麵高檔住房空置率過高,另一方麵普通住宅供給嚴重短缺。這背後掩藏的是經濟利益的驅使,房地產的繁榮本應該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但一些城市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房地產帶動,房地產反而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這種本末倒置的經濟發展路線,也給房地產埋下一顆定時炸彈。

在房價屢創新高的過程中,許多普通購房者也加入搶購行列,淪為高負債的“房奴”。對於消費者而言,房子畢竟是不可或缺的剛性需求,不可能因為房價的日益上漲不購買而露宿街頭,但與相對微薄的收入相比,房價上漲的確一再挑戰著他們的心理底線和承受極限。

中國儒家向來講求“中庸之道”。李嘉誠先生也說過:“做生意,應該過猶不及。太過,容易鋒芒畢露,招致無妄之災;太謹慎,又無法展現自己的競爭實力。”樂極生悲,盛極而衰,當房地產泡沫被吹得越來越大時,也是接近破碎邊緣的即將到來。

事實上,在具有先驗性的國際市場上,泡沫破碎的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佛羅裏達州出現前所未有的房地產泡沫,在1926年佛羅裏達州房地產泡沫迅速破碎時,眾多靠地產發家的企業家、銀行家一下子一貧如洗。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再度震驚世界。1990年僅東京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但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麵崩潰,企業紛紛倒閉。1997年我國香港房地產泡沫破碎,一時也出現了從百萬富翁到百萬“負翁”的奇特景象。

曆史上的教訓仍鮮活在眼前,中國房地產的特質更是撐破泡沫的一大動力。在中國房地產企業發展過程中,一方麵,由於房地產行業的資金密集屬性和利益密集性,官商勾結和權錢交易時有發生。另一方麵,部分地產企業家在市場體製中,在培養了經濟意識的同時,卻一直沒有養成依法納稅的“好習慣”。灰色交易、偷稅漏稅等“不怕死、不要命”的典型案例層出不窮。在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居者有其屋的訴求之下,解決房地產問題已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政府痛下“殺手”之時,必是行業遭受“滅頂之災”之日。在消費者有心住房無力購買和房價越走越高、與消費者漸行漸遠的雙重矛盾之下,2007年政府開始伸出調控之手,打起了一套調控房地產市場的組合拳。

購房者的需求,為房價急速走高提供著最穩固的支撐,要打擊房地產的“瘋狂勢頭”,必須先冷卻消費者的購買熱情。

2007年9月14日,央行宣布同一年度第五次加息的消息。第二天,銀行就采取切實行動,將存貸款基準利率再次上調0.27個百分點,由原來的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原來的7.02%提高到7.29%。

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的提高增加了貸款買房的利息,也大大提高了購房者的購買成本,從而抑製了購房者尤其是投資、投機房產者的購房動機和行為。與此同時,中央政府還加大了對房貸審查的力度,很多城市的各種銀行對令人咋舌的房價進行再次評估,遂得出高風險的信號,也開始緊縮房貸,將門檻一提再提。

高利率勢必會抑製房產投資者的需求,大大改變購房者對未來的預期,紮堆購房的現象隨即減少。政府對房地產行政幹預的實施,有效地抑製了購房需求,對以消費為主的購房者以及整個市場經濟而言,吹響了黎明到來的號角。

此外,政府的加息政策不但從消費者的實際購買能力上對消費者的非理性購房需求進行抑製,還在心理上加裝了安全閥,雙管齊下,購房者的壓力自然大了不少,降低購房意願,購房需求也相應受到抑製。

連續加息,為房地產需求吞服了“退燒藥”,此後,政府提高二套住房首付比例,則為房地產發展戴上了緊箍咒。

2007年9月27日,中央又下“猛藥”,央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的359號文明確規定:對已利用貸款購買住房、又申請購買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於總房價的40%,貸款利率不得低於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期同檔次基準利率的1.1倍。

“第二套房”、“第三套房”……是伴隨著房地產升溫而流行起的詞彙,更多的不是實際需求,而是非理性房地產投資。國際房產空置率慣例為5%—10%之間,如果超出這個範圍,在10%—20%之間為空置危險區,20%以上則為商品房嚴重積壓。但中國房產空置率早已連發警報,如2007年第二季度,北京市中高檔住宅市場的整體空置率已達24.4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大量房產空置的同時,卻有一大批無房可住的人在為房神傷,日益尖銳的矛盾,更堅定了政府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控的決心。

不可避免,政府出台的政策有“溫水煮青蛙”的效果,存在時滯效應,在短時間內難以呈現累積效應的成果。如果此前的政策尚屬“政策疲軟”,這次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的政策則無疑是一記重拳。

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40%,有的銀行甚至幹脆暫停了二套房的按揭貸款,對放貸者的資質要求提高。在這股大潮的侵襲下,上海銀行邁入此行列,提高了兩套以上住房貸款的申請門檻;浙江部分銀行分行暫停了二套房的按揭貸款。北京、深圳等地的銀行更是紛紛行動起來,為房地產市場戴上了資金枷鎖。

仍在挺立的房地產多米諾骨牌,已經岌岌可危,稍有風吹便會一張張倒下。而事實上,政府投下的這枚石子已在房地產界引起陣陣風波:

上海二手住宅市場成交量自2007年9月份出現降溫,10月份,成交量繼續走低,與9月份同期相比降幅約在4成左右,截至10月10日,大約8成的業主對自己的掛售房源下調了掛牌價格。

10月1日—10月9日,深圳新房成交1.82萬平方米,日均僅為2026平方米,環比9月,日均成交量下降高達8成之多。

從10月1日—10月8日,重慶主城區僅有3天日交易量達到1萬平方米,與9月下旬日均3萬平方米的交易量相比大幅萎縮。

北京房地產市場亦不容樂觀,“溫州炒房團”已聞風而動逃離京城。

倘若一線城市的房價真正得到遏製,所產生的漣漪效應必然波及杭州、成都、南京等二線城市;二線城市的變化又會波及三線城市……隨著房地產夜幕漸漸降臨,房地產市場上一場沒有硝煙的大戰也將落下帷幕。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對於一般消費者,千萬間隻能是不切實際的奢求,能夠遮風避雨、讓一家人享受家庭歡樂的一套房即可。萬物歸宗,房子終要回歸本位價值。總之,房地產市場泡沫越吹越大,房地產行業潛在危機愈演愈烈,而此時正是房地產企業調整的關鍵階段。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必然要趨向穩定、健康與理性。而政府通過一係列的調控組合拳將地產泡沫擊碎,正是要把樓市從非理性的邊緣拉回。

冬天的腳步越來越近

全國房貸緊縮風的刮起,讓昔日凱歌高奏的盛世狂宴漸漸低迷,房地產的發展也蒙上了一層秋意,秋天來了,冬天就不再遙遠。

如果政府的連續組合拳隻是進攻信號,那麼,有價無市則會成為抑製房產需求的“重型武器”,兩者交相呼應,無疑是製約房產價格非理性增長的雙重殺手鐧。這無論對於消費者的心理預期還是實際購買力,都是巨大挑戰;對房地產市場,更是最直接的打擊。

“一葉而知秋”,總是走在全國房地產趨勢前沿的深圳,被譽為房地產“風向標”,隻要一有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全國性的漣漪。對於開發商、投資者來說,2007年深圳的秋天來得特別早。

早在2007年9、10月份,深圳的房地產商就感到了陣陣涼意。在中央存貸款基準利率上調,和直指市場流通環節與資金渠道的“第二套首付40%”政策的影響下,以往備受開發商青睞的“金九銀十”黃金時期沒有如期到來。原本張開口袋準備大量“吸金”的投資者,雖然心有不甘,但在形勢所迫之下,隻好紛紛出局。如此一來,大多數購房者成為留在市場上的潛在客戶,隻有少部分人采取購買行動。

投資者、炒房者購房壓力重擔在身,日趨理智的購房者也在按兵不動,看到市場大勢已去的開發商更是急在心頭,三者構成“三足鼎立”之勢,深圳房地產市場顯得愈發冷清和蕭條。

從市場交易狀況來看,2007年11月深圳房地產綜合指數、住宅指數、寫字樓指數、商鋪指數均出現小幅下跌,深圳房地產市場步入調整期。

根據2007年11月24日深圳市統計局公布的1—10月經濟運行統計分析,深圳市1—10月商品房施工麵積為2907.2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3%,其中住宅施工麵積2062.10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6%;商品房竣工麵積為288.6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7.5%,其中住宅竣工麵積206.2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0.5%;商品房銷售麵積為514.9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3.2%。

“下降”,成為最為普遍的用詞,與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裏,深圳商品房竣工麵積和銷售麵積都在直線下降。

一般而言,按照市場規律,供應減少勢必造成價格的上漲,然而深圳房價卻沒有由於供應減少而出現上漲的局麵。究其原因,房價過高且已經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人們對房地產的熱情,隨著天氣的寒冷而不斷降溫,市場萎縮,價格也就失去了上漲的理由。

與新建住房相比,二手房因其價格相對合理,實用性強,一直備受購房者青睞。在新建住房被購房者列為不受歡迎對象時,深圳的二手房市場也開始走下坡路。“基本上都在下跌,成交額跌幅都在5成左右,”一位地產總裁這樣表示,他甚至預言:“深圳中介的寒冬降臨,洗牌的時候到了。”果不其然,在2007年11月,深圳部分房產中介公司已經門庭冷落,有些已經開始關鋪裁員:在景田片區,在魯班大廈附近的中原地產、世華地產門前顧客稀少;在梅林片區,長河地產、創道地產等多家商鋪紛紛關門……

深圳房地產給全國房地產布上一層薄薄的冰,這股寒意並未就此止步,而是蔓延向北,一直到北京。在北京,也開始出現房價上漲幅度趨緩的跡象。

2007年11月7日,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發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其中明確規定,限製外商進入房地產的土地連片開發、高檔物業、房地產中介、經紀等多個領域。外資一向被視為房價飆升的推手之一,對外資的限製進入,無疑是政府為房價降溫的決心表示。這項政策的出台,直接導致了北京高端物業被持有者拋售。

高端物業被拋售已經成為不可掩蓋的事實,但這隻是個別現象,北京普通住宅交易量的下降才是不可忽視的普遍現象。根據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11月以後,北京市住宅期房成交量每周都呈現連續下滑的趨勢。

在11月12日—11月18日的一周時間裏,北京住宅期房的交易量為2375套,相比前一周下降了11.8%;在11月19日—11月25日一周內,北京共成交住宅期房2346套,與前一周的2375套相比,成交套數下降了1.2%。無論是11.8%,還是1.2%,都不代表最高降幅,在11月初至11月12日的十餘天間,每天成交量的下降都讓人觸目驚心,降幅高達每天百套。

盡管如此,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優越的人文、經濟優勢,北京的房價仍然難以撼動。成交量的下降,並沒有帶來價格的下調,相反而是持續呈現漲勢,尤其是五環外的近郊項目,占據了成交量的主流,其成交價格更是有接近20%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