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入官場,必須要做“愣頭青”(1)(1 / 3)

初做官的人總能做出驚天動地的事來,因為沒有仕途經驗,初生牛犢不怕虎。但實際上,做“愣頭青”是初入官場的一種智慧。而且,初入官場的人,必須要從“愣頭青”開始做起。

高官喜歡“愣頭青”

630年,大唐皇帝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的第四年,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本年,形勢一片大好。大唐名將李勣把中國的勁敵東突厥從地圖上抹掉;皇帝李世民被周邊國家尊稱為“天可汗”;倭國派來了第一批遣唐使。

這是五百年難遇的盛世,就在這盛世光環的照耀下,東宮中級官員(太子內直郎)狄知遜的老婆盧女士生下個虎頭虎腦的嬰兒,這個孩子就是後來名垂史冊的狄仁傑。

狄仁傑的青少年時代乏善可陳,隻是知道他在老爹的監督下苦讀古典書籍,並很快成長為一名知識分子。唐高宗顯慶年間(656—661年),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而步入仕途。值得注意的是,狄仁傑被錄取的年份居然不詳。這跟狄仁傑選取的考試類型有直接關係。

唐朝的科舉考試分很多種。比較受朝廷和考生重視的有兩種,一是進士科,另外一種就是明經科。進士科的考試科目主要是詩賦(主要考文才)和政論(古典與時政結合的雜文)。比較而言,明經科則簡單得多,隻是默寫上下句(帖文),通過後,則是口試,經問大義(古典知識)十條,時事政治(答時務策)三道。

從考試內容就可以看出,進士科要遠遠難於明經科。唐朝應考進士的人極多,但被錄取的極少,每年多不過40人,平均錄取率為12%,而明經科應試者少,錄取率卻高達20%。進士錄取既然這樣難,一旦考中,那就預示著仕途通達。

考中進士的人按照政府規定在外遊行時,所受到的歡迎程度不亞於消滅敵國凱旋的大將。而考中明經科的人則隻有一張錄取通知書,史冊上隻是隨便記錄下名字,有時候連名字都懶得記。如果朝中無人,明經科的人隻好先到政府指定的清水衙門做文書工作,這種工作有的人一做就是幾十年。

狄仁傑沒有這樣的黴運,他所以考明經科很可能是他同樣出身明經科老爹的指教。考中不久,狄仁傑老爹多年以來編織的關係網發揮了作用,狄仁傑很快被授予汴州(今河南開封)州長行政助理(判佐)的職務。

州長行政助理的職責是幫助州長處理州裏的各種行政事務,但狄仁傑完全可以不動手,隻需動嘴即可。因為在他的下麵有無數受州長雇用的編製外的技術性人才,我們稱他們為胥吏。可是,狄仁傑和許多剛參加工作的熱血青年一樣,血管裏沸騰的血液激勵他對各種行政事務都要進行指導與幹預。時間一長,有些胥吏就吃不消了。

膽大包天的某個胥吏就請狄仁傑吃飯,在飯桌上,開門見山地說:“我說狄秘書,您這樣事必躬親,累壞身體還得罪了我們,這很不好。我們這樣的人就是官員和百姓之間的中介,長官雇我們,給那點錢還不夠喝粥的。我們想要活下去,就必須以中介的身份賺錢。比如有百姓想要投訴,不經過我們,就見不到長官,經過我們,就得給點小費。現在您這麼一來,什麼事都管,這不是把我們的經濟來源給斷了嗎?”

狄仁傑聽後火冒三丈,回敬道:“我是吃公家的飯,做公家交給我的事。屍位素餐這樣的事,我可做不出來。”

膽大的胥吏當即威脅狄仁傑:“別怪我沒提醒您,夜路走多了會遇到鬼。”

狄仁傑拂袖而去。

很快,狄仁傑就遇到了“鬼”。

唐朝初期,中央政府每隔一至數年就會派一批京官擔任紀檢委委員(黜陟使)到地方上檢查官員工作。這一年,來到汴州的紀檢委委員是建設部部長(工部尚書)閻立本。

閻立本可是唐代乃至中國曆史上的知名人物,他是個出色的畫家,成名作《步輦圖》使無數想要攀越巔峰的畫家心醉神迷。當然,閻立本不僅僅是個畫家,還是個頭腦清醒、富有智慧的政治家。可惜,他的藝術成就掩蓋了他的政治才幹,使很多人隻對他的藝術家身份感興趣。

閻立本也對別人的這種“心理取舍”有很大意見。貞觀年間,李世民經常和政府高級官員在皇家花園遊玩。有一次,李世民看到春光明媚,鳥語花香,不覺雅性大發,命人去召閻立本速來。當時傳話的人並沒有直呼閻立本的職位(郎中),而隻是傳遞:讓那個畫畫的閻立本趕緊來。

閻立本聽到後羞愧異常,但又不敢不來,一路小跑,汗流浹背,狼狽不堪。晚上回到家裏,他疲憊不堪地叫來兒子,語重心長地教誨道:“我從小就發憤讀書,又學習繪畫技藝,做官後居然以畫畫聞名於天下。今天遭到這樣的羞辱,是活該。我當初就不該學習畫畫。你一定要以你老爹我為鑒,千萬別學這些不入流的東西。”

閻立本能有這樣的人生感悟,當然和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官本位”有直接關係,但同時也說明他是個理性十足而又能分清黑白的人。所以當他來到汴州,接到那群胥吏指控狄仁傑徇私枉法的控告書時,閻立本不動聲色,而是把狄仁傑叫到麵前,談人生、談理想。